Refold Q&A 填空卡适合语言学习吗

(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你怎么看待像 Clozemaster 或 Lingvist 这样的填空卡?它们好像更强调产出(production)而非识别(recognition)。你觉得填空卡能否作为一种补充工具,用来扩展词汇量(尤其超越前1000个单词),或者在没有好的预制词汇表时,用作入门材料?

A:
我个人不喜欢用填空卡进行语言学习。这类填空卡可能对掌握一般知识有帮助,但对语言学习并没有真正的益处。正如你提到的,这些卡片本质上是通过脱离语境的小练习,强迫你进行语言产出。

这种方法反映了一种“技能培养”(skill-building)的思路:想要表达某个意思,只需反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练习表达它,最终你就能熟练掌握。但语言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每个单词背后都有复杂、精细的含义网络。

事实上,除非你真正掌握了一个词背后的完整含义网络,否则你根本不应该急于去使用它。以英语中的 smack、hit 和 punch 为例,它们虽然意思相近,却各自带着微妙的区别,有各自特定的搭配,并不能简单互换。

比如,一个女孩突然向你脸上打过来的一下,很可能是 slap(一巴掌),而不是 punch(一拳)。如果一个男人挥拳猛击你脸,那是 punch。如果有人随意地拍了你胸口一下,你可能会说,“嘿,别 hit 我”,而不是 punch 或 smack。

填空卡的形式一般是给出英语句子,然后提供目标语言句子,并在目标语言句子里留下空格让你填写。如果你只是机械记住,“哦,在这个具体句子里用 punch”,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理解 punch 的用法,更不用说对 hit 或 smack 的使用情景有直观感受。

这样机械地建立英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强行关联,会导致你在不合适的场合错误地使用这些单词。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学习方式,因为你并未真正掌握单词的全部细微内涵。

此外,你学习语言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理解,从而自然地习得。想要提升理解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练习理解目标语言本身。

如果你真正想通过 SRS(如 Anki)提升理解能力,那么你的卡片设计就应围绕理解句子或语言片段展开。你怎样练习,就会怎样进步。只有在练习理解中,才能真正顺畅地转化为语言习得。

填空卡所要求的活动和实际理解目标语言的活动完全不同。从我的经验来看,填空卡更像在做智力游戏或解填字谜,而不是真正参与大脑中负责语言习得的部分。

换句话说,擅长填空并不等于擅长理解母语者的真实输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语言,就应该用句子卡,而不是填空卡。只有真正理解输入,你才能自然地习得单词,并能轻松地在恰当场合使用。

填空卡可能会略微帮助理解,但它很难让你顺畅地从 SRS 过渡到沉浸(immersion),因为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的活动。

综上所述,我并不认为填空卡适合语言学习。这种练习反映了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误解:你不会因为反复机械练习而真正掌握表达某个意思的能力,而是必须通过大量的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从而像母语者一样灵活地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