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ld Q&A 沉浸强度与习得效率

(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沉浸强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有多大?举个例子,如果两个人都累计了 1000 小时的输入,但一个人花了一年,另一个人只花了几个月,你认为最终他们的语言能力会差不多,还是沉浸强度更高的人反而会更好?换句话说,更短时间内的高强度学习是否能超越长期学习中潜意识处理语言所带来的额外优势?

A:
我手头并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但我直观地认为,一般情况下,强度越高(时间越集中),进步越明显。

这和我们常见的「一周内如何分配时间」的讨论不同。那个问题通常是「假如你每周有固定的 X 小时,是每天平均分配还是几天集中学习更好?」那其实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时间尺度完全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 1000 小时这个数量级,在分配到一年和六个月这两种不同的时间跨度中,我仍然认为越集中越有效。

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这里存在一种天然的间隔重复(SRS)效应。我们使用 Anki 学习时,系统确保我们记住 90% 左右的内容,但作为沉浸式学习者,我们大多数单词不是通过 Anki 学习的,而是通过上下文自然而然地掌握。如果你第一次在上下文中成功推断出某个单词的意思,根据基本的 SRS 原理,你在接下来 48 小时到一周内再次遇到这个单词并强化记忆,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可能会忘记,需要重新学习,降低效率。

当你更集中地进行沉浸时,就能在数百个单词上反复出现这种强化效应。你每天投入沉浸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在短时间内再次遇到之前刚学到的单词,从而自然强化记忆并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其次,当你非常密集地进行一项任务时,会出现指数效应。从本质上讲,学习语言需要占用大量脑力资源,而大脑分配资源时是有优先级的。

如果一项任务对你的生存至关重要,大脑会高度优先处理。但如果大脑觉得这只是可有可无的任务,就不会投入太多资源。而大脑判断任务优先级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你的情感投入程度。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强烈情绪,都会告诉大脑:「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情绪本质上就是大脑运作的「货币」。

同时,每天在语言上投入的总时长本身也会强烈影响大脑的优先级判断。如果每天投入 10 小时,大脑就会理解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必须尽可能分配资源,迅速搞定它。」这样,大脑就会持续处于超速模式,不停地进行模式识别,加快语言习得速度。

这也是为什么搬去目标语言国家通常更容易取得进步。因为当语言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必须的,大脑就会重新回到类似儿童学习母语时的状态——语言是唯一的任务,唯一的职责,生存完全依赖于此。

当然,这也有个上限。比如每天学习 10 小时和 12 小时之间,额外的 2 小时可能并无显著差异,因为大脑一天能吸收的内容有限,超过限度后就会像漏桶一样漏掉,没有额外收益。

因此,更现实的选择可能是,每天进行大约 6 到 8 小时的主动沉浸,再辅以一定量的被动收听,这样效果可能最佳。虽然我没有明确的数据,但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我认识的所有语言达到接近母语水平的人,都经历过一段时间内完全以目标语言生活的阶段。

最终,我相信想要真正取得语言突破,必须有一段时间大量输入,让你的大脑被彻底「淹没」。只有这样,大脑才会真正重新组织,突破母语带来的语言习惯,进而适应目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