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对于那些从目标语言翻译到母语时有多种含义的词,创建 Anki 卡片时哪种方式最有效?是每个意思一张卡片,正面包含语境?还是一张卡片要求猜出所有意思?
A:
是的,那种要求一次猜出所有意思的卡片非常糟糕,我强烈建议不要这样做。它违反了“最小信息原则”(minimal information principle),这是制作优秀 SRS 卡片和有效组织知识的十大法则之一。该原则基本上是说,制作 10 张各包含一条知识的卡片,比制作 1 张包含 10 条知识的卡片更有效。
不过,我认为这个原则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当你需要非常清晰地理解不同信息片段之间的关系时。例如,如果你想记住一个从 1 到 10 的列表,而你只有 10 张独立的卡片(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你很可能记不住各项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是孤立的,而且你每次复习的顺序都不同。所以,如果你想能够按顺序背诵一个列表,你就必须练习这个技能,即使它很难。
但对于语言学习,你永远不需要这样做。能够按顺序列出某个单词的所有含义并不重要。母语者也做不到。比如,如果我让你作为一个流利的英语使用者,按顺序列出 “the” 的所有含义,首先,根本没有固定的顺序(顺序是编词典的人决定的,而且每个词典可能都不同),其次,这是一种奇怪的技能,对于真正流利掌握一门语言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母语者甚至都不具备这种技能。
所以,重要的是当你在语境中遇到一个词时,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我的做法是,我不会试图“完成”一个词的学习。我不会遇到一个词就想:“好,这个词有十个意思,我要为它做十张卡片。” 相反,只学习你遇到的那个特定意思。如果你在读书时遇到一个词,它是以某种方式使用的,那就只学习那个特定的意思。
下次你再遇到这个词,如果你不理解,并且意识到是因为这个词有不同于你第一次学到的意思,那么,如果你愿意,可以做第二张卡片。但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这样做,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词有多个意思时,这些意思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只要你知道其中一个意思,你通常能很快推断出其他意思。
所以大多数时候没必要再做卡片,尽管有时你可能也想做一张。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但总的来说,从效率角度看,最有效的方法是:遇到单词时就学习它,并且只学习你在实际语境中遇到的那个意思。不要试图在一张卡片上放 10 个意思,也不要试图一次性制作 10 张卡片。这两种做法效率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