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ld Q&A 口语表达真的需要填充词吗

(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你觉得填充词(filler words)真的值得融入你的语言表达吗?在我的母语中,我一直在努力减少自己的填充词,把它们视作要积极去除的习惯。所以,如果在另一种语言里还要去学这种‘坏习惯’,岂不是适得其反?我清楚在说日语的时候,用‘えっと’比用‘um’更好,但不管是哪种填充词,都最好别说,对吗?」

A:
填充词(filler words)是指像「嗯」「呃」之类的词汇。在这段视频里,我或许就用了不少「嗯」。母语人士往往无意识地使用它们。如果你从没录过自己说话,然后认真听或者看几遍,你可能并没意识到自己在日常言语里究竟用了多少填充词。还有一些形式,比如「你知道吗?」 其实这也是常见的填充式口头语。

当一个人使用过多的填充词,整体表达就会显得啰嗦,听起来也会有些不够聪明或者不够连贯。很多在镜头前不熟练或者不习惯演讲的人,一旦回头听自己录制的音频或视频,就会发现自己的填充词过多。当每隔几秒就有「嗯、呃」之类的词时,会让听众觉得难以专注。

所以从整体来说,过度使用填充词确实会降低表达的质量;不如停顿一小下、给自己一点思考的空间,这样留下的印象反而更好。毕竟,听到一个人不断「嗯嗯啊啊」,会让别人误以为他脑子里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如果你能在大脑思考时用短暂的停顿取而代之,则会给人一种「这个人在仔细思考并谨慎选择用词」的感觉。

然而,在学习一门外语时,「结巴」或「卡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脑需要时间去回想单词或语法结构。诚然,如果在母语中,一秒左右的短暂停顿通常比「嗯」听起来更好;但如果停顿时间过长,就会变得相当突兀,让人感觉说话的人可能出现了某种问题。同样,如果在说日语时无意识地蹦出英语的「um」,听上去也会很奇怪。

因此,在外语里适当地学会目标语言的填充词并不一定是坏事。对刚开始说外语的人来说,不停顿、不结巴几乎不太可能。如果真的在说话中完全没有任何「思考的缓冲」,反而不太自然。尤其是当你需要花几秒钟去搜索单词、组织句子时,如果完全无声地停住,跟你对话的人会感到紧张或不知所措。

所以,适度使用一些目标语言里的填充词,反而能让整个对话听起来更顺畅,让对方感觉你只是「在思考要怎么表达」,而不是试图记住正确的单词。在交流中,这样能为自己赢得组织语言的时间,也可以给人你比你实际上更擅长这门语言的印象。这样是最佳的效果,因为你不想让他们开始对你说的话进行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