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ld Q&A 五级理解具体是什么表现

(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能否描述在电视节目中达到五级理解的主观体验?如果偶尔遇到生词还算五级吗?多少语义模糊或遗漏是可接受的?我发现在阅读小说时很难界定理解程度,因为总会出现生词。生词比例多少算五级?我个人感觉每 500 词遇到 1 个生词,或每两页出现 1 个,感觉我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解水平,但想听听你的看法。

A:
实际上,理解水平本无等级。若将理解视为从零到完全掌握(即所谓的六级)的连续光谱,你可能处于 2.1、2.2 等任意位置。将无限的理解光谱切分为六级本身就是主观设定——我们本可选择七级、三级或其他划分方式。

选择六级是权衡后的结果:分级越细,虽能更精准描述水平,却会降低实用性。就像若设 30 个等级,人们会陷入"我究竟是 28 级还是 29 级"的纠结,这与模型需要简洁易用的初衷背道而驰。任何模型都存在精准度与实用性的平衡,六级划分正是基于团队头脑风暴得出的最佳平衡点。

但请记住,这些分级就像沙滩上的划线——不必纠结自己到底是严格意义上的 5 级还是 4.9 级。关键在于理解分级背后的逻辑:比如 Refold 方法论中,三级对应输出阶段,这时需要确保理解力足以支撑自然交流,避免母语翻译思维。数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代表的语言能力发展阶段。

关于分级间距问题,我们正考虑在四五级间新增过渡级别。当前版本中,四到五级的跨度明显大于其他级别,这确实存在改进空间。模型会持续迭代,需要大家的使用反馈来优化。

回到五级的具体体验:即便母语者也会遇到生词,关键不在于生词数量,而在于理解流畅度。它更像是一种舒适感,一种清晰感。对我来说,五级是当你几乎理解所有内容的时候,只是,需要多花一点力气,而且不像你的母语那样清晰。例如,我会说在日语的很多领域我都处于 5 级,我理解的足够多,无需字典或其他工具,可以轻松地将我听到的所有内容翻译成英语,并创建一个非常准确的翻译,也许会犯一点错误,但通常可以判断在哪里出错。打个比方的话,五级就像你戴着橡胶手套操作(六级就像不戴手套),虽然也能完成精细的动作,但感觉不像不戴手套那么清晰。

在任何时候,如果你觉得,不确定是否准备好进入下一阶段,那就进入下一阶段——如果你开始觉得太难了或者没有准备好,可以随时回到上一阶段一段时间,不会有什么影响,只要你继续在语言学习中投入时间,水平自然会继续提高。理解水平只是一个大致的参照,能知道当前的位置和未来的方向,不必过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