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整理自 Matt 的相关视频。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链接:The 10 Rules Of StoryLearning Applied To Refold
- Olly Richards 的 StoryLearning 十大法则虽最初基于阅读设计,但其核心原则同样适用于 Refold 观看带字幕内容的方法。
- 法则强调使用可理解输入(难度适中)、专注于理解故事而非纠结每个词或语法点、保持学习的连贯性以及信任学习过程。
- 结合 Refold 的实践,这些法则为如何有效利用带字幕的视听内容进行沉浸式学习,平衡理解与习得提供了指导。
引言
Matt: 今天我邀请到了一位很酷的嘉宾,Olly Richards。你好吗,Olly?
Olly: Matt,很高兴见到你。
Matt: 我们刚在 Olly 的频道录制了一个视频,讨论了 Refold 和其他一些有趣的语言学习话题,大家可以去看看。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你的 StoryLearning 十大法则。据我理解,这是你总结出来的通过故事来学习语言的十条原则,旨在让学习过程更顺畅、更高效。我猜你最初提出这些法则是针对阅读文本的,但在 Refold,我们经常讨论观看带字幕的影视剧,这种方式也非常有益。因为能听到每句字幕对应的音频,首先有助于你通过语调等信息解析语法,其次也能让你的听力与阅读能力同步提升。所以我希望今天我们能一起看看这十条法则如何应用于 Refold 推荐的沉浸方式,也就是观看带字幕的内容。
Olly: 好啊,听起来很有趣,我也很期待从中学习。
StoryLearning 简介
Olly: 是的,StoryLearning 十大法则。我的方法叫做 StoryLearning,它是一种通过故事学习语言的方法,从零基础开始就适用。初期会更有结构性、更有指导性,随着水平提升会变得更自由。我为此总结了十条法则,这些法则在我的学生中非常受欢迎。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正如我们在我频道访谈中谈到的,沉浸式学习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让过程具体化,让学习步骤清晰易懂。这十条法则是倒序排列的,我们从第十条开始。它们都同样重要,并非第一条才是最重要的。
法则 10:阅读适合你水平的内容 (Read At Your Level)
Olly: 法则 10 是:阅读适合你水平的内容。
Matt: 好的,能详细说说吗?
Olly: 这就是经典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概念,观看你频道的观众应该都很熟悉。核心观点是:当你理解所读或所听信息的意思时,你就在学习。简单来说,如果你读的东西太难,无法理解大意,你就学不到东西;如果读的东西对你来说太简单,你也同样学不到新东西。因此,你应该尽可能寻找那些你能理解的材料,也就是著名的“可理解输入”,这样你的阅读效率会更高,比使用难度不匹配的内容要好得多。
Matt: 是的,我觉得这条法则非常直接地适用于 Refold,因为我们也强调寻找可理解的内容。实际上,我认为观看电视节目的好处之一就是,由于有视觉画面的辅助,它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可理解性。即使你不完全理解文本的词汇和语法,很多时候关掉声音只看画面也能明白很多情节。所以电视节目本身就很容易理解,这意味着你可以选择的材料范围可能更广一些。此外,Refold 也有一些技巧,比如在刚开始时,你可以在观看前先“剧透”一下剧情,去维基百科看看剧情梗概,这样能让内容更容易理解。所以,核心原则——你需要理解一定程度的内容,首先是为了保持学习兴趣,其次是为了有效进步——这条绝对成立。
Olly: 是的。可理解输入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我说你应该阅读适合你水平或者稍微难一点的内容很容易,但真正去找到恰好符合你当前水平的材料是另一回事,而且随着你水平的提高,你很难持续找到难度完美匹配的材料。所以我完全理解你关于电视节目的观点,因为电视节目确实有一些特性有助于提高可理解性,比如视觉信息、人物和词汇的重复出现,以及口语通常比书面语更简单。这些都起到了巩固理解的作用。
法则 9:专注于情节 (Focus On The Plot)
Matt: 酷!那么我们来看法则 9。
Olly: 法则 9 是:专注于情节。这条法则主要是针对语言学习者的一种倾向,即在没有特别指导的情况下阅读外语时,他们往往会逐字阅读,一遇到不懂的词就停下来查字典,过分纠结于不认识的单词。众所周知,我们在母语中掌握的阅读技巧(如略读、扫读)并不会自动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我们需要重新学习这些技巧。所以法则 9 的目的是告诉大家:别担心不认识所有单词。从长远来看,让阅读有效的关键在于专注于故事情节,理解大意。因为当你能理解信息(这又回到了可理解输入),你就为自然学习词汇和语法创造了条件。
Matt: 这很有道理。我思考过这种二分法:是关注语言的技术细节,还是关注信息本身,然后把技术细节交给潜意识去处理?尽管我希望不是这样,但似乎最高效的学习发生在你沉浸于故事之中,并将技术细节的学习交给潜意识的时候。我们都见过很多英语极其流利的欧洲人,问他们怎么学的,他们会说就是从小上网、玩电子游戏、在语音聊天里和美国人交流。他们从未刻意“学习”英语,语言能力几乎是“意外”获得的,因为他们沉浸在自己做的事情里。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学习一门语言时,有时确实需要被提醒不要让技术细节占据太多注意力。在 Refold 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主要的积极沉浸方式(Active Immersion):一种是自由流动式积极沉浸(Free-Flow Active Immersion),即专注于信息,较少查词;另一种是精读式积极沉浸(Intensive Active Immersion),即更频繁地查词,更关注细节。法则 9 似乎更倾向于自由流动式。但我认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由流动式沉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Olly: 是的。我提出这些法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供一种对抗传统学习方式(如语法翻译、死记硬背)的思路。传统方法是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语言学习者,尤其是成年人,他们唯一的语言学习经验往往来自学校,所以我认为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他们“重新训练”,告诉他们还有别的方法。因此,这些法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些“强制手段”,是为了打破固有的学习习惯。
法则 8:关门,关手机 (Door Closed, Phone Off)
Matt: 好的,法则 8 呢?
Olly: 法则 8 是:关门,关手机。这条法则适用于任何需要学习较难知识的情况。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想专注某件事并集中精力,就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我们在学校都被教导过,复习考试时要确保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不被打扰。这听起来很简单,但看看现在人们学习语言的方式,尤其随着各种 App 和快捷工具的普及,大家在火车上、走路时学习,很容易分心。我相信语言学习,以及语言的习得,与你投入的专注度直接相关。这并不是说我不认为利用通勤时间进行语言活动是好事,这样做当然比什么都不做好。但总的来说,你应该投入真正高质量的专注时间来学习语言。所以,关上门,关掉手机,集中注意力。
Matt: 这条 100% 适用于 Refold。就像你提到的,Refold 区分了积极沉浸(Active Immersion)和被动收听(Passive Listening)。被动收听就是在你无法进行专注学习的时候进行的,比如通勤时。当然,任何形式的接触都比没有好。但同时,进行专注的积极沉浸时间也非常重要。我们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确保不被打扰”或“关掉手机”这样的原则,但这个道理是完全相通的。
法则 7:学习文字系统 (Learn The Script)
Matt: 那么法则 7 呢?
Olly: 法则 7 是:学习文字系统(Learn The Script),也就是字母表或语言的书写系统。关于何时学习文字系统最合适,这可以展开很长的讨论,各种观点都有。有人认为应该先学口语,学习文字会拖慢进度。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打算通过阅读来学习,那么掌握这门语言的读写能力对你是有利的。因此,你应该学习文字系统。当然,不同语言难度不同。像俄语、希腊语或阿拉伯语,它们的文字系统虽然不同,但相对简单,一个周末就能学会。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就是不学,继续依赖罗马拼音。对于日语和中文来说,学习文字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情况就更复杂了。但基本观点是:先学习文字系统会为你省去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它为你打开了一个通过阅读接触更多内容的世界。
Matt: 是的,我完全同意。学习书写系统是 Refold 第一阶段(Stage 1)最早推荐做的事情之一。所以我们在这点上高度一致。
法则 6:不要(总是)查单词 (Don’t Look Up Words)
Matt: 那法则 6 呢?
Olly: 法则 6 是:不要查单词。这同样是一个比较“强制”的法则,显然不是说永远不要查单词。提出这条法则是为了对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那种倾向,即每个人遇到生词时的默认反应就是查字典。如果说之前的原则是专注于情节(这是宏观概念),那么这条法则就是具体的子类别。原因是,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如果你每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都去查,那你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Matt: 这很有趣。就像我之前提到的,Refold 区分了精读式沉浸和自由流动式沉浸。我认为这条“不查单词”的法则正是自由流动式沉浸的核心思想之一。当然,这需要平衡。你不可能完全不查单词,那样理解度太低也无法学习。但如果你查得太多,频繁打断,也会减慢速度,让人沮丧,并且不利于培养从语境中理解的能力。所以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我自己在学日语时也经历过,曾经对查词有点“上瘾”,不查就不舒服。但在英语里,遇到不认识的词我通常不太在意。所以,我觉得需要在“精读”和“自由流动”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
Olly: 完全正确,关键在于掌握好度,找到那个平衡点。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都有这种查词的倾向。即使像你我这样有多年的经验,也很难做到看到生词时保持平常心,对自己说:“好吧,我不认识这个词,没关系,我要继续读下去。”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停下来查词,长期来看,我们接触到的内容总量会少得多,获得的语言曝光也会少得多。
法则 5:边听边读 (Listen While Reading)
Matt: 法则 5 呢?
Olly: 法则 5,我想这条你应该不会有太多异议:边听边读(Listen While Reading)。同时进行阅读和听力能带来双重好处:既训练了耳朵,又帮助你更快地学习,并将单词存入长期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在阅读,那很好;但如果你在阅读的同时也听着录音,效果会更好。原因显而易见:当你看到所听内容、听到所看内容时,你在填补理解上的空白;你在训练听力,因为你在训练自己认识到书面词和口语发音并非一一对应,口语中有很多连读等特征,这些在书面语中是看不到的。最明显的好处是,这几乎不花费你额外的时间。所以,为什么不边读边听呢?你会记得更多,大脑会更容易吸收语言模式,听力理解也会提高。这基本上是语言学习中最接近“免费午餐”的好事了。
Matt: 是啊,这简直就是为“看带字幕的节目”提供了完美的论据。我完全同意。唯一的补充可能是,到了一定阶段,你需要练习不带字幕或文本的纯听力,因为真正提高听力最终还是要训练只靠听力去理解的能力。但在达到相当高的中级甚至低高级水平之前,带字幕观看绝对是益处极大的。
Olly: 是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所教的方法主要是针对较低水平的学习者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他们从零基础达到中高级水平(Upper Intermediate)。我认为一旦达到这个水平,我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完成了它的使命。那时我就会说:“好了,既然你能理解大部分所读所听的内容了,你不再需要这个方法了。是时候走进真实世界,去读母语者看的书,去听广播和播客,尽可能地用目标语言构建你的生活和兴趣。”
法则 4:读一遍,再读一遍 (Read It, Then Read It Again)
Matt: 好的,法则 4 呢?
Olly: 我想我们可能需要讨论一下这条:读一遍,再读一遍(Read It, Then Read It Again)。场景是这样的:你正在读一个章节,比如我写的短篇故事中的一章,读到结尾。我的建议是,你回去再读一遍这一章,然后再读一遍,可能读三、四、五遍。
Matt: 是指读完一遍后立刻接着读吗?
Olly: 是的。不过我要先说明,这是一个灵活的目标。因为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我选择不这么做,我会继续往下读,可能读完整本书再从头读一遍。”这完全合理。我认为这条法则主要针对的是非常初级的学习者,比如当你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比如读我的《西班牙语短篇故事》的人,他们会说:“我以前从没想过我能在西班牙语中阅读,但我刚刚读完了我的第一个西班牙语故事/第一本西班牙语书,我太惊讶了!”这些反馈很有帮助,它提醒我那些刚开始学习、还在摸索阶段的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第一次读一个东西,你可能只能抓住大意,跟着情节走。如果你再读一遍,有了情节作为支撑,你就能注意到新的词汇,猜测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难词的意思。读第三遍时,除了继续巩固词汇,你可能会开始注意到一些有趣的语法现象。所以,总的来说,重复阅读你正在学习的材料,尤其是在你积极学习语言的阶段,会带来很多好处。但这对人们来说可能并不直观,大家可能会想:“我已经读完这个故事了,为什么还要再读一遍?我在母语里就不会这么做。”于是他们就继续读下一个故事了。我想强调的是,重复接触内容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价值。
Matt: 是的,这很有道理。Refold 体系中也内置了重复机制,不过方式略有不同。我们建议积极地(Active Immersion)看一遍内容,然后把音频提取出来,在你进行被动收听(Passive Listening)时反复播放。我自己是按周进行的:第一周,我主动观看新内容;第二周,我会主动观看更新的内容,同时被动收听第一周主动看过的内容的音频。这样我就能获得大量的重复,但又不会太枯燥,因为被动收听时通常是在做其他事情,比如通勤、做饭、打扫卫生,这时你对娱乐性的要求会低一些。
法则 3:不(专门)学习语法 (Don’t Study Grammar)
Matt: 法则 3 呢?
Olly: 法则 3:不(专门)学习语法(Don’t Study Grammar)。显然,这又是一个“强制手段”,是为了对抗大家默认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学习语言,就像学校教的那样。这里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要把语法当成圣杯。语法只是构成意义的一小部分,可能只占 5% 到 10%。大部分意义来自词汇、肢体语言、语调等等。是的,语法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所以,先把语法放一放,专注于那些更能让你进步的事情。
Matt: 这很有道理。当然,大多数人学语法时就像在学微积分一样,试图完全掌握每一个细微差别,以便能通过考试。但在 Refold 中,语法学习的角色有所不同。我认为,可以借鉴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关于“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模型。学习是你获得的显性知识,而习得是你的潜意识直观掌握并能自然运用的语言。你需要“习得”语法规则才能使用它们,因为大多数语法规则太复杂、太技术性,无法在实时对话中像解数学题一样去应用。当然,在写作时,你有更多时间去运用显性知识。但在对话中,你需要的是习得。而习得主要来自于理解信息,而不是掌握抽象的规则。我的经验是,即使是像日语的て形(te-form)这样的语法点,我也没有去背诵它的所有变位规则和动词类型。我只是大致了解了:“哦,有个叫て形的东西,看起来像这样(结尾是て或で),大概是这个意思。”这就足够让我在遇到它时认出来,并结合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输入,到我需要开口说的时候,我已经凭直觉知道怎么用て形了,尽管我可能无法向别人解释规则。所以,我认为即使是最基础的语法知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辅助理解,帮助你识别这些形式,给你提供理解的线索。
Olly: 是的,这正是我想表达的。而且,如果你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甚至可以跳过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因为你很可能会自然而然地习得它们,就像我们习得母语一样。
法则 2:每天学习 (Learn Every Day)
Matt: 好,法则 2 呢?
Olly: 法则 2:每天学习(Learn Every Day)。这条应该没什么争议吧?
Matt: 是的,不需要解释。但我觉得,即使这么简单,可能还是有人需要被提醒。
Olly: 对,就是这样。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可以通过问别人“上周你休息了几天?”来判断他们学习语言的投入程度。如果答案是“我只学了一次”,那对话基本就结束了,没必要再给更多建议,因为要么你在坚持做,要么你没有。这听起来很疯狂,但你确实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人来向你寻求帮助和建议,你问他:“关于这个语法点,你上周学习了多长时间?”如果他们说没怎么学,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所以,这条法则就是要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把每天学习这件事明确说出来,就像我把这些法则做成海报,人们可以放在桌边时时提醒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让你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法则 1:相信过程 (Trust The Process)
Matt: 那看来我们都非常期待法则 1 了。
Olly: 法则 1 是:相信过程(Trust The Process)。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像某种狂热的口号:“相信我,别质疑,照做就是了。”但这里的想法是,你在接触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正如我们讨论过的,通过沉浸或输入来学习的一个特点是,你不会像做语法练习那样得到即时的反馈(“哦,这道题做对了,勾,我学到了东西”)。学习的反馈不是以分钟或小时计,而是以月或周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期待那种即时满足感(就像 Duolingo 或语法书给你的那样),你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语言学习不是这样运作的。它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所以,“相信过程”是指:我们是基于一套特定的理念在学习,你不需要永远盲目相信,但至少要给这个过程足够的时间,让它有机会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你要实践我们讨论过的所有原则:避免过多查词,不过分关注语法,每天坚持,阅读适合你水平的内容,读了再读等等。对这个过程保持信心。
Matt: 是的,这非常有趣,并且与 Refold 高度相关。明确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就像你说的,基于输入的方法效果是延迟显现的,而且很多原则是反直觉的(比如容忍模糊性、早期不开口、少关注语法规则),这与人们在学校形成的认知相反。所以,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疑虑。他们可能会某天醒来突然觉得:“我这套方法到底是不是瞎扯?我是不是被卷入了什么奇怪的网络教派?”明确提出“相信过程”这一点,就像在佛教禅修中提到“五盖”(Five Hindrances)的概念一样,其中之一就是疑(Doubt)。仅仅是知道疑虑是正常的,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你或方法本身有问题,只是你的大脑在正常运作——光是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疑虑的力量。当你发现自己在怀疑:“这个方法适合我吗?我是不是该找个更好的方法?我做得对吗?也许我搞错了,需要额外帮助?”如果你能意识到这只是大脑在产生疑虑,你就能放下它,回到当下。当然,这需要把握平衡。最终,你不能完全外包自己思考的责任,总要批判性地看待,永远不要全盘接受任何东西。但总的来说,相信一个经过验证的过程,或者至少是找到那些已经取得你想要成果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借鉴他们的经验,通常比自己瞎摸索要好得多,能避免很多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节省大量时间。
Olly: 是的,我完全同意。
结语
Matt: 这次讨论非常好,我们把十条法则都过了一遍。对我来说,主要的收获有两点:一是你强调了学习者心理层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些“强制手段”来平衡学习者可能存在的偏见,帮助他们避开学习陷阱,这个视角很有启发;二是你非常强调一些心理因素,比如每天学习、信任过程,即使这些听起来很基础,但它们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最终是我们的心理状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从而决定了我们的学习结果。
Olly: 是的,我也很高兴能听到你从 Refold 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法则。我肯定会更深入地了解 Refold 关于听力的整个方法,因为听力一直是我相对薄弱的环节,我总是希望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Matt: 太好了,希望我们将来还能再交流。再次提醒大家,别忘了去看看我们在 Olly 频道上录制的那个视频。非常感谢你今天能来。
Olly: 谢谢你,Matt,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