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整理自 Matt 的相关视频,文本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视频链接:Don’t Take Language Learning Advice From Native Speakers
- 母语者并非在所有语言问题上都是权威,尤其是在“如何学习语言”方面。
- 区分“语言学习建议”和“特定语言信息”至关重要,母语者更擅长后者。
- 批判性地听取母语者的意见,利用他们的直觉纠错,并通过观察母语材料来验证和学习。
母语者作为语言权威的普遍看法与误区
表面上看,母语者似乎是特定语言的终极权威。正因如此,许多语言学习者会寻求母语教师的帮助,以学习目标语言。然而,尽管母语者在掌握外语的整个过程中确实非常有价值,但很多时候,他们也会给出相当多糟糕的语言学习建议。因此,在本视频中,我将讨论为什么你不应该听取母语者的语言学习建议,为什么母语者不一定是其语言的真正权威,以及你应该以何种心态与母语者导师相处,从而获得最大收益。
对“母语者”的界定
在开始之前,我想澄清一下,当我提到“母语者”时,我特指那些尚未掌握一门外语的母语者。例如,如果我想学日语,我指的是在日本出生长大、并且没有完全掌握像英语这样的另一门外语的日本人。因为如果我们谈论的是已经掌握了一门外语的人,那么他们不仅是某种语言的母语者,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这其中的区别我稍后会详细说明。
我还想澄清,我所说的“母语者”,既包括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比如你在大学课程中遇到的,可能接受过对外语言教学教育的母语教师),也包括普通人(比如你认识的一些说目标语言的朋友)。
核心区别:语言学习建议 vs. 特定语言信息
为了本视频的讨论,我将区分“语言学习建议”和“特定语言信息”。
当我谈论“语言学习建议”时,我指的是你学习一门外语所采用的整体方法论。这涉及到诸如:是应该侧重听力还是口语能力?如果我想提高口语,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应该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吗?应该录下自己说话的视频吗?应该和街上的人交谈吗?该如何学习词汇?应该使用频率列表吗?应该使用 Anki 吗?等等。这些都关乎你从宏观上如何习得一门外语。
另一方面,“特定语言信息”指的是关于具体语言的事实。比如:某个特定词语是什么意思?某个特定的语法结构是什么意思?某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某个词的发音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关于特定语言的具体知识点,可以判断其正确与否。
论点一:不要听从(仅作为母语者的)母语者的语言学习建议
所以,我在这期视频中要论证的核心观点是,在“语言学习建议”(即学习方法)方面,你真的不应该全盘接受母语者所说的话。
这乍听之下可能有点反直觉。因为,比方说我想学日语,那么日语母语者似乎就是我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他们是这门语言的大师。所以,直觉上,问他们“你是日语大师,我该怎么学日语?”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成年人学习外语和婴儿习得母语是完全不同的过程。这里需要细致地看待,因为在语言习得领域,关于第一语言习得(L1)和第二语言习得(L2)过程到底有多大差异,实际上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像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这样的语言学家认为,无论年龄多大,哪怕是老年人,理论上仍然可以调用婴儿用来习得母语的那些神经过程。
但无论你同意哪种观点,这对我们目前的讨论影响不大。因为,即便是假设成年人有可能完美复制母语习得过程,向母语者请教如何做到这一点显然也无法获得任何启发,因为他们根本不记得自己当初是如何学会母语的。他们对于学会母语之前的状态,或者习得过程中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记忆。所以,这有点像,我们找来世界上最有天赋的钢琴家,假设他出了车祸失忆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如何学会弹钢琴的。虽然他可能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但他却无法在“如何学习钢琴”这个过程中帮助我们,因为他自己都不记得了。
语言学习是一项技能
这就引出了一个观点:成年人学习外语是一项技能。这是你需要去培养的东西,因为没有人能够依赖学习母语的经验,我们都不记得那个过程了。把成年人学外语看作一项技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当我们观察那些学会了多种语言的成功学习者时,他们常常说,他们学会的第一门外语其实是最难的,之后每学一门新的语言都会变得更容易。甚至有些掌握了十几种语言的语言达人(Polyglots)也明确表示,语言学习是一项技能,你掌握了这项技能之后,学习新的语言就会相对容易。
为何不应向(未掌握外语的)母语者请教学习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自己从未掌握过一门外语的母语者,显然并不处于能够指导他人如何学习语言的位置,因为他们自己从未培养过学习外语这项技能。这道理很明显,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就好比你决定要跑马拉松,然后你去找一个从未跑过马拉松的人,向他请教你应该如何训练、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饮食计划等等。这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母语者提供学习建议时的常见问题
起初,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个从未(达到高水平流利程度地)学过外语的人,怎么会给出如何学习外语的建议呢?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是:一个母语者想要帮助别人学习他的语言。比如,一个日本人,他是母语者,于是他开始制作 YouTube 视频或者在 iTalki 上授课,帮助别人学日语。然后他的学生开始问他关于语言学习方法的问题,比如“我该如何提高词汇量?”或“我怎样才能提高听力?”。尽管这位老师自己可能从未有过成功提升外语词汇量或听力能力的经验,但因为学生在问他,而他感觉自己处于一个权威的位置,他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诱惑”,想要随便想出点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诚实地说:“嗯,我其实不太清楚,因为我自己没这么做过。” 你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诚实。大多数人在被寻求建议时,不管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都会给出建议。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认为大多数时候提供建议的人并没有恶意,他们可能真的只是想帮忙。但现实是,很多建议,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尤其是在语言学习领域,是由那些在该领域没有直接经验的人给出的,或者至少他们没有通过亲身实践达到你可能希望达到的那种成果。于是,他们最终给出的建议往往信息不足甚至有误导性。所以,关键是要警惕这种情况,确保你只从那些已经取得了你所期望的语言学习成果的人那里获取语言学习建议。
个人经历:大学日语课
这里有一个我自己的故事,也许能把这些观点联系起来。我在美国上的大学,到上大学时,我的日语已经相当流利了。但因为学校有语言必修要求,我入学后不得不上日语课。我被分到了他们最高级别的日语班,这个班由日语母语者授课,并且完全用日语进行教学。
我尤其记得其中一位老师,她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但我慢慢发现,她的英语说得非常吃力。通常她会尽量用日语完成所有教学,但偶尔有学生提问听不懂时,她就不得不借助英语。我的意思是,她的英语水平大概能在餐厅点餐之类的,但这远非我希望自己未来达到的日语水平。
母语者关于语言习得的误导性观点
不出所料,她对于语言习得的看法,在我看来是非常有误导性的。她基本上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作为语言学习者,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背下整本教科书,脱离语境地背大量词汇,在词汇测验中取得好成绩,然后去那个国家,随机应变(wing it)。所以,我觉得有趣的是,尽管她自己在一个国家生活了十年,却完全没能流利掌握那门外语,但她似乎从未想过要去质疑或反思自己关于语言习得的任何假设。于是有一天我去找她,想试探性地问问她对此的看法。她告诉我,她相信自己之所以没能达到高水平的英语能力,是因为她在学习语言方面没什么天赋。而像我这样的人之所以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因为我非常有天赋。但实际情况是,我比班上其他所有学生都优秀,是因为我花了数千小时沉浸在日语环境中,而他们可能连一百个小时都没有。
学费与教学资格的不匹配
所以我发现整个情况简直荒谬透顶。因为在美国,大学学费极其昂贵。我和班上所有其他学生都在花大价钱试图学习日语。然而,那个真正拿着报酬来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却从未作为一个成年人真正学会过一门外语。所以,这不仅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比喻——我们想跑马拉松,却花钱向一个从未跑过马拉松的人请教建议——而且情况甚至更糟,因为她实际上是尝试过并且失败了去学习一门外语。这几乎就像我们想致富,却去向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请教如何做到一样。尽管我觉得这种情况很荒唐,但班上其他同学似乎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只看到老师是日语母语者,因此就认为她有资格传授日语知识,帮助他们变得流利。
专业教育背景不等于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想在我刚才讲的故事中强调一点:仅仅因为某人是一位专业的语言教育者,比如我的那位日语老师,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理解有效的语言学习技巧。这一点甚至适用于那些可能拥有帮助他人学习第二语言学位的专业人士。原因在于,如果你去学校学习,比如说,对外英语教学(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你所学的课程体系,很可能是由那些自己并非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创建的,而且事实上,他们自己可能从未真正精通过一门第二语言。课程内容可能只是由一些没有实际经验的语言学家,根据他们认为听起来不错的想法构思出来的。这些有些误导性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当然,肯定有例外,但我的重点是:唯一真正可靠的方法,来确保你不会得到误导性建议,就是确保这些建议来自于那些亲身实践了这些建议并取得了成功的人。
对比:体育教练与语言学习
有时我谈到这个观点时,会听到一种反驳:在体育界,有时候最好的教练本身并不是顶尖运动员,或者从未成为过顶尖运动员。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恰当的类比。因为,首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顶尖运动员,你必须拥有极高的基因天赋。而对于语言学习,几乎任何人都应该能够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学会任何语言,虽然天赋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它绝不应该阻止任何人达到高水平。
另一点是,我并不是说一个从未掌握过外语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高效的语言教练。我认为这当然是可能的,而且我相信如果我们去找,肯定能找到很多例子。但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乏在学习外语方面有着骄人成就的人的世界里,为什么不听取他们的建议,而去听从那些没有任何成功记录、我们无法确定其建议是否有用的人呢?这有点像,如果我们要玩概率游戏,听取那些已经成功的人的建议,我们获得好建议的机会要大得多。
母语者在“特定语言信息”上的价值与局限
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谈论了母语者在哪些方面往往不擅长。但母语者确实有一项真正擅长的事情,那就是指出你的口语或写作中哪些地方听起来不对劲或错误。
让我们回到 Yoga 的例子。当 Yoga 就他的日语寻求反馈时,与他交谈的人正确地告知他,他的发音有些问题。现在,他们给出的具体细节——关于他需要说得更“平”——结果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发音有问题”这个事实本身是真的。这正是母语者的“特异功能”所在。他们能够非常直观且准确地指出,别人的口语或写作中哪些地方不太对劲。如果有人用错词、犯了语法错误,或者发音奇怪,对于母语者来说,这通常像眼中钉一样显眼。所以他们非常擅长指出这些问题。
母语者知识的无意识性
现在,他们可能无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这实际上是错的,或者应该如何改正。他们唯一能确定地告诉你的就是:“是的,这里感觉有点奇怪。” 当然,听听他们对于具体如何修正问题的猜测或估计也许不错,但重要的是要始终对此有所保留(take that with a grain of salt)。因为正如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这并非大多数母语者的强项(forte,这个词我好像发错了),除非他们碰巧是语言学家。
再以我之前提到的「僕」(boku)为例。如果当时我更明智一些,当我的朋友告诉我「僕」总是发「头高调」(atamadaka)时,我不会全盘接受。相反,我会在脑中形成一个假设,然后在能够验证或证伪这个假设之前,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我会通过实际聆听日本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说话来做到这一点。比如,我可以听我的日本朋友们互相交谈,或者听日语 YouTube 视频。如果我这样做了,我很快就会意识到,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日语使用者都是用「平板调」(heiban)来发音「僕」的。而唯一能听到「头高调」发音的情况,要么是动漫声优,要么是新闻播报员。所以,如果我采取了这种不轻信朋友,而是有所保留、将其视为假设来对待的方法,我就能避免好几个月都用一种不自然的方式发这个词的尴尬了。
母语者无意识知识的体现:英语形容词顺序
这里有一个例子,抱歉如果你以前听过这个例子,因为我在很多视频里都用过,但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是英语母语者,或者你的英语水平接近母语,你大概会同意 “The big red dog”(大红狗)听起来比 “The red big dog”(红大狗)更自然、更正确。
现在,看这个视频的你可能知道这是为什么,要么是因为你在别的视频里听我说过,要么你就是个语言爱好者。但如果你去问街上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是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的。正确的答案是,英语中形容词的排列有特定的顺序,即:观点(opinion)、大小(size)、物理性质(physical quality)、形状(shape)、年龄(age)、颜色(colour)、来源(origin)、材质(material)、类型(type)、用途(purpose)。因此,“大小”(big)必须放在“颜色”(red)之前。所以你不能说 “the red big dog”,必须说 “the big red dog”。
为什么母语者的解释不可靠
但棘手之处在于,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处于权威地位,当被问及问题或寻求建议时,即使他们真的不知道答案,也很容易会试图编造一些听起来合理的解释来回答问题,或者给出所谓的“好建议”。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人在学英语,他有一个 iTalki 老师,他问老师为什么 “the red big dog” 听起来不自然。如果这位 iTalki 老师恰好没有学过英语语法,不知道这个特定的规则,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直觉,想出一些实际上是错误的解释,比如:“哦,没有规则,这只是个固定搭配”,或者类似的话。
所以,这是你需要小心的地方。很多时候,你问母语者一个问题,他们不仅可能无法向你清晰地解释答案——因为他们对此的知识完全是无意识的——而且他们实际上还可能给你一个完全错误的“胡扯”答案,最终反而让你更加困惑。
母语者的知识往往是无意识的
再次强调,并非总是如此。有时他们确实能够准确回答你的问题。但这始终是一种可能性,你需要留意并记住这一点。类似地,正因为母语者的语言知识如此无意识,所以很多母语者对于他们的语言是如何运作或如何使用的,会持有一些与现实完全不符的看法,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Dogen 关于“日语是平的”的例子
在我准备这个视频的时候,Yoga(Dogen)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个人例子。当他学习日语时,很多日本人告诉他日语是“平的”(flat),或者说日语发音非常平,像单调一样。这也是我从很多日本人那里多次听到过的说法,这似乎已经成了日本人之间的一种常识。但现实是,日语根本不平。日语有一个叫做“声调核/音高重音”(pitch accent)的特征,这实际上要求你的语调有规律地起伏变化,才能正确地发出单词。
因此,对于 Yoga 来说,当他向日本人寻求反馈时,他们会告诉他他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奇怪。当他要求解释时,他们常常告诉他,他需要说得更“平”一些,因为他的语调起伏太大了。但实际上,真正发生的情况是,他需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语调的起伏,因为他的声调核/音高重音不准确。他该升调的地方降调了,该降调的地方升调了,等等。但是,由于日本人,正如我刚才解释的,对声调核/音高重音没有有意识的知识,并且他们只是持有这种“日语是平的”的毫无根据的信念,他们虽然察觉到有问题,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于是,他们就编造了这种“你需要说得更平”的胡扯解释。这极大地阻碍了 Yoga 的进步,因为他走上了一条试图说得更平的错误道路,而不是去真正学习如何用正确的声调核/音高重音来发音。
我关于「僕」(boku)发音的经历
我本人其实也有类似的经历,尽管规模要小一些。我注意到「僕」(boku,男性第一人称代词)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声调核/音高重音发音。当我问我的日本朋友这两种发音有什么区别时,他说发成「ぼく」(boku,头高调/atamadaka)是正确、标准的用法,而发成「ぼく」(boku,平板调/heiban)听起来有点像说话人想装酷或者像个“嬉皮士”(hipster)。他说那种发音给人的印象不好,所以我肯定应该发成头高调。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相信了这一点,并开始那样发音。但我最终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日本人总是用平板调来发「僕」的。而唯一能听到头高调发音的情况,要么是听动漫声优,要么是听新闻播报员。结果就是,我因为相信了我日本朋友给出的错误信息——尽管他是出于好意——在好几个月里都用一种不自然的方式发这个词。这再次说明了母语者在有意识地反思其无意识的语言知识并准确表达方面是多么不擅长。
如何正确利用母语者
到目前为止,在这个视频里,我谈了很多母语者似乎不太擅长的事情。但有一件事是母语者真正擅长的,那就是指出你的口语或写作中哪些地方不对劲或错误。
让我们回到 Yoga 的例子。当 Yoga 寻求关于他日语的反馈时,和他交谈的人正确地告知他,他的发音有些不对劲。现在,他们给出的具体细节——关于他需要说得更平坦——结果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发音有问题”这个事实是真的。这正是母语者的特殊能力所在。他们能够非常直观且准确地指出别人的口语或写作中哪些地方不地道。如果有人用词不当、犯了语法错误或者发音奇怪,对于母语者来说,这通常像眼中钉一样显眼。所以他们非常擅长指出这些问题。
然而,他们可能无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或者应该如何改正。他们唯一能确定告诉你的就是:“是的,这里感觉有些奇怪。”当然,听听他们对于具体如何修正这个问题的猜测或估计也许不错,但重要的是要始终对此持保留态度。因为,正如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这并非大多数母语者的强项(forte,假设他们不是语言学家)。
结论:如何与母语者互动
总而言之,我强烈建议不要向母语者寻求实际的语言学习建议(即学习方法),除非这位母语者恰好也是一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而在与母语者就你目标语言的具体细节进行交流时,重要的是要记住,你必须对他们所说的一切持保留态度。但他们真正有用的地方在于,为你指出那些在你的口语或写作中显得不对劲或奇怪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去更仔细地观察母语者的输入材料(native input),找出母语者实际上是如何表达的。一旦你开始观察,你就能模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