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ld Drafts 为什么你还是不理解一些基础语法

(本系列内容整理自 Matt 的相关视频。文本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视频链接:Why You Still Can’t Understand Basic Grammar

为什么一些基础语法和词汇难以理解

你之所以仍然无法理解一些基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因为它们其实根本就不基础。

在每种语言中,都存在一部分词汇和语法结构,尽管它们是该语言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却极其难以掌握。仅仅因为这些元素使用频繁就认为它们应该很容易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最终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很多挫败感。

特别提醒与免费礼物

请务必观看视频到最后,因为我为所有学习日语的朋友准备了一份完全免费的礼物。这份礼物将帮助你修正对日语语法的理解——这其实与本视频的部分内容相矛盾。所以,请务必观看整个视频以获取恰当的背景信息。不要跳到结尾,否则你最终的情况可能比开始时更糟。

什么是“持续性难题”

我将这些极其常见但又难以掌握的词汇或结构称为“持续性难题”(Persistent Puzzles)。

说它们“持续”(Persistent),是因为从学习的第一天起,你就 sürekli 会遇到它们。如果你进行大量的沉浸式学习(immersion),你可能每天都会多次遇到大多数“持续性难题”。然而,尽管如此频繁地遇到这些特定的词汇和结构,你似乎就是无法真正弄懂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也是“持续难解的”(Persistently Unsolvable)。

你可能在某些句子里大致能明白这些词的意思,但在另一些句子里又完全摸不着头脑。即使你阅读了多篇解释某个词或结构的文章,最终往往只会感到更加困惑。

澄清:“持续性”不等于“难解”

需要澄清的是,并非所有常用词和结构都是“持续性难题”。事实上,许多常见的词汇和结构是相对容易掌握的。在这些情况下,虽然词汇或结构本身可能是“持续”出现的,但它所呈现的“难题”却并非“持续难解”。

我所说的“持续性难题”,特指那些既极其常见,又几乎不可能在达到该语言较高水平之前掌握的词汇和结构。

举例:日语中的“持续性难题”

在继续之前,我想举几个例子让这个概念更具体。在日语中,一些最常见的“持续性难题”包括助词“は”(wa)与“が”(ga)的区别、“わけ”(wake)以及“気”(ki)。

这些也是日语中最常见的元素。事实上,大多数日语入门课程(Japanese 101 classes)都会以某种形式教授它们。然而,这些元素中的每一个都以经常给日语学习者带来麻烦而“臭名昭著”。例如,尽管助词“は”和“が”可能在大多数日语入门课的第一天就被教授,但大多数中级甚至高级的日语学习者可能仍然感觉自己没有百分之百理解它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很遗憾,我无法为每种目标语言都提供“持续性难题”的例子。所以,如果你学习的不是日语,请在评论中留下让你最困扰的“持续性难题”。

“持续性难题”为何难以理解:反直觉的特性

正如我一直暗示的,关于“持续性难题”,关键在于尽管它们 sürekli 出现,但在你真正达到该语言的高级水平之前,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它们的。这使得“持续性难题”非常反直觉。

因为它们出现得如此频繁,表面上看,“持续性难题”似乎很基础。毕竟,很多大学的入门语言课程(college 101 classes)都会教这些内容。问题在于,这种“基础”的错觉导致许多中级语言学习者错误地认为这些“持续性难题”是他们早就应该掌握的东西。他们最终会因为学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语言后仍无法理解这些内容而自责。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笨,或者不擅长语言学习,并因此 sürekli 感到沮丧。

“持续性难题”的根源:概念差异

现在,我将解释如何应对“持续性难题”,但在此之前,理解“持续性难题”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很重要。

大多数“持续性难题”的出现,是因为目标语言的某个词或结构所包含的意义无法直接翻译成英语(或其他母语)。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本质上,语言是将世界划分成不同概念,并陈述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世界被划分成概念的具体方式,对于每种语言来说都是根本不同的。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有些概念就是无法从一种语言直接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实例分析:日语中的“掛ける”(kakeru)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以日语中的“掛ける”(kakeru)为例。从日本人的角度看,“掛ける”是一个单一的词,代表一个单一的核心概念。尽管“掛ける”有许多具体的用法,但每一个用法都可以被理解为根本上是同一个意思。

然而,在英语中,我们根本没有一个词能表达“掛ける”的意思。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英语语言中不包含“掛ける”所代表的那个概念。如果你在日本语词典网站 jisho.org 上查找“掛ける”,会列出25种不同的英语释义,包括“戴上”(put on,指戴眼镜)、“花费”(spend,指花费时间或金钱)、“商议”(deliberate,指在会议中讨论某事)等等。

所以,表面上看,“掛ける”似乎有25个不同的意思。根据具体情况,“掛ける”确实可以表示这25种不同的含义。但是,一旦你完全掌握了“掛ける”背后的底层概念,你会意识到,这个词本质上只有一个核心意义。实际上,所有那些英语翻译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核心意义而已。但因为英语不包含“掛ける”所代表的特定概念,所以无法用英语直接传达“掛ける”的真正精髓。英语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针对“掛ける”倾向于使用的每种具体情境,列出在类似情况下会使用的英语表达。

盲人摸象的比喻

一个理解这个观点的好类比是“盲人摸象”的寓言。根据维基百科,这个寓言大致是这样的:一群盲人听说镇上运来一种叫做大象的奇怪动物,但他们都不知道它的形状和样子。出于好奇,他们说:“我们必须通过触摸来了解它,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于是,他们找到了大象,并开始摸索。第一个摸到象鼻的人说:“这东西像一条粗蛇。”另一个摸到象耳的人觉得它像一把扇子。还有一个摸到象腿的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像树干。”摸到大象侧身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摸到尾巴的人把它描述成一条绳子。最后摸到象牙的人说,大象是又硬又滑,像矛一样的东西。

在语言学习的背景下,我们开始时都是“盲人”,因为我们对目标语言处于无知的状态。我们唯一能依赖的就是我们的“触觉”,在这种情况下,它对应着我们的母语。因为我们的目标语言与母语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试图通过母语来解读目标语言会导致片面的、看似矛盾的理解。

基本上,试图通过英语来理解“掛ける”的意思,就像试图仅凭触摸来理解大象是什么一样。

核心原因总结与翻译的局限性

因此,“持续性难题”出现的核心原因在于,当目标语言的词汇或结构与我们母语中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足够“异质”(foreign)时,它们就变得无法通过翻译来完全掌握。

如何解决“持续性难题”:推断的力量

那么,如果是这样,“持续性难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用“盲人摸象”的比喻来说,我们如何学会“看见”呢?

答案是:通过学习理解除了“持续性难题”之外的所有其他内容,然后利用推断(inference)来填补剩余的空白。

拼图的比喻

我认为一个理解这个想法的好类比,有趣的是,就是拼图游戏。你看,当你刚开始拼一个拼图时,最初你对大多数拼块应该放在哪里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对于某些拼块,颜色或图案可能使其位置一目了然,但对于大多数其他拼块,你可能没什么头绪。随着你拼凑出越来越多的部分,那些你之前感到困惑的拼块会开始变得更加清晰。

现在,想象一块拼图,它如此模糊、难以区分,以至于直到拼图快完成的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它应该放在哪里。这基本上就是“持续性难题”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弄清楚那块问题拼块位置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完成拼图的其余部分。只有当所有其他拼块都就位后,事情才会最终变得清晰。

无法通过翻译掌握的核心概念

同理,当一个给定的词或结构在你的母语中根本没有对应物时,弄清楚它意思的唯一方法就是从上下文中推断。严格来说,这不仅适用于“持续性难题”。当谈论像英语和日语这样差异巨大的语言时,能够在两种语言中找到真正一对一对应的词汇数量相当少。即使是像“桌子”(table)或“蓝色”(blue)这样的基本词汇,其底层概念在每种语言中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和内涵。在这些情况下,也只有通过语境推断才可能掌握目标语言对应词汇的真正细微之处。

“持续性难题”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发生在目标语言和母语之间的概念鸿沟如此之大,以至于难以凭直觉(intuit)理解该词或结构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持续性难题”就相当于那些极难辨认的拼图块,只有当拼图的其他部分都完成后,它们的位置才会变得清晰。

这就是为什么“持续性难题”在达到中高级水平之前无法完全掌握的原因。推断其真正含义的唯一方法,是在无数的语境中看到它们,并且在这些语境中,你已经完全理解了除了那个有问题的词或成分之外的所有其他内容。而自然地,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可能,就是你已经理解了该语言的大部分内容。

实践建议:如何应对“持续性难题”

那么,既然我们从理论上理解了“持续性难题”是如何运作的,我们该如何实际应用这些想法来成为更好的语言学习者呢?

如果你采用基于沉浸式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语言,那么你其实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只要你持续沉浸,每一个“持续性难题”最终都会自行变得清晰。虽然“持续性难题”这个名字可能暗示你需要做些什么来“解决”它们,但实际上,它们通过沉浸式学习自我解决。一旦所有周围的拼图块都就位,解决方案就会变得不言自明。一旦某个“持续性难题”最终豁然开朗(clicks),你很快就能在输出(output)中自己使用它了。

避免过度分析和挫败感

另一方面,在你达到“持续性难题”自然解决的那个点之前,你就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它的意思。不幸的是,没有神奇的“作弊码”能让你绕过这个现实。事实上,在你的大脑准备好之前,过分努力地去掌握一个“持续性难题”的意义,反而可能适得其反(counterproductive)。

正如我前面解释的,“持续性难题”根本无法通过你的母语来掌握。所以,阅读大量用母语(比如英语)写成的解释,实际上可能导致你对该词或结构的意义形成一种扭曲的、基于母语的理解,这反而会妨碍你正确地习得它。基本上,你可能最终变成那个认为大象长得像粗蛇的盲人。

相反,更好的做法是,只阅读一个关于该词或结构意义的最基本、最精简的母语解释,之后就不要过分努力去理解它。只需在沉浸式学习中每次遇到它时留意一下,并允许自己的理解保持模糊和不确定。

提醒自己,即使那个词或结构极其常见,也不意味着它就“基础”。你暂时无法完全理解它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你笨。这完全正常,甚至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你持续沉浸,对目标语言的理解不断加深,每个“持续性难题”的意义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直到你最终迎来那个“顿悟时刻”(Eureka moment),它突然变得完全合情合理。你最终会明白那块难以辨认的拼图块应该放在哪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你会好奇如此明显的东西怎么会困扰你那么久。当然,“持续性难题”实际上并不明显。但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一旦你最终理解了它们,回过头看时它们就感觉很明显。

总结一下,面对“持续性难题”,你需要做的就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容忍模糊性,并理解你暂时无法理解它们不是你的错。只要做到这些,其他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对“从第一天就开口说”的批评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的是,“持续性难题”是“为什么从第一天就开口说不是个好主意”的一个完美例证。因为“持续性难题”出现得非常普遍,所以在尝试说一门语言时几乎不可能避免使用它们。又因为在具备高水平理解能力之前无法完全掌握“持续性难题”,所以从一开始就尝试自己使用这些词汇和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犯下无数错误并养成许多坏习惯。到视频的这个阶段,希望已经很清楚了,“持续性难题”的复杂性,不是简单地被母语者纠正一下就能解决的。

“持续性难题”的个体差异与语言差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具体要达到什么水平某个“持续性难题”才会豁然开朗,完全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以及具体的难题本身。有些难题,大多数人可能在达到中级水平左右就能掌握;而对于另一些难题,大多数人可能需要达到高级水平才能掌握。此外,哪些具体的难题让人们困扰,也会因人而异。

同样地,“持续性难题”的总数会极大地取决于你的目标语言是什么。如果你是英语母语者,学习像日语这样差异巨大的语言,那么“持续性难题”会相当多。对于像西班牙语这样更接近的语言,可能就没那么多。

免费礼物揭晓:日语语法难点速查表

好了,现在是我承诺的免费礼物时间。如果你是跳到这里的,请做好准备,你的情况可能会比开始时更糟。

处理“持续性难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容忍模糊性,这可能是通过沉浸式学习语言最难的部分。所以,为了让这一点更容易,我决定为日语学习者最困扰的五个“持续性难题”制作一份速查表(cheat sheet)。

就像我之前解释的,“持续性难题”表面上常常看起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一个单一的核心概念,而这个概念在英语中根本不存在。要百分之百掌握那个核心意义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达到该语言的高级水平。然而,我为你做的是,我将每个“持续性难题”的核心概念提炼成了一个简单的三句话指南。如果你在沉浸式学习时记住这个指南,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将能够理解大约65%的真实含义。

所以,想要获得这份速查表,只需现在点击描述中的链接,输入你的邮箱,这样我就知道把这份关于日语五大“持续性难题”的速查表发送到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