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整理自 Matt 的相关视频,文本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视频链接:Why You Can’t Understand Sentences (Even Though You Know All the Words)
- 语言学习中,认识句中所有单词却不懂句意是常见困境,主要源于对单词、语法或语境的掌握不足。
- 单词的多义性、细微差别、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及缺失的语境线索,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
- 通过“学习”打下基础,再通过“沉浸”培养语感、掌握语境,是克服这一困难、提升理解能力的关键。
常见困境:认识单词却不解句意
语言学习社群中,一个常见的困境是:明明认识目标语言句子里的所有单词,却依然搞不懂整句话的意思。本视频将探讨我对这一现象为何发生的理解,以及如何着手解决它。
三种可能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可能的原因:
- 你对句子中一个或多个单词的熟悉程度不够。
- 你对句子中涉及的语法规则不够熟悉。
- 句子之外存在某种你需要理解该句的语境,而你恰恰缺少这部分语境信息。
原因一:对单词的熟悉程度不足
我们先来深入探讨每个原因。
词义掌握不充分
第一个原因是:你可能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真正“认识”句子中的某个或某些单词,至少没有达到理解该句所需的熟悉程度。语言中的许多单词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有时这些含义差别很大;有时则很相似,只是根据具体语境带有微妙的差别。
作为学习者,你可能只学了一个单词的一两种意思,但该词还有其他你尚不知道的含义。因此,当你遇到一个句子,其中某个你“认识”的词,正以你还不知道的一种含义被使用时,你就可能感到困惑。
举个非常基础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位英语学习者,学到“hard”这个词的意思是“soft”(软)的反义词,即“硬”。如果这是你所知道的“hard”的唯一意思,那么当你遇到像“Reading two books a week is hard.”(一周读两本书很难。)这样的句子时,你很可能会感到困惑,觉得这句话完全不合逻辑。
细微语义差别
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例子(一个词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你恰好不知道需要的那一个),还有一些更微妙的情况。你可能知道一个词的大致意思,但不熟悉它在特定语境下所呈现的具体细微差别。
例如,假设你学到“sad”的意思是与“happy”(开心)相对的一种情绪状态,即“悲伤”。了解这一点后,理解像“I’m sad that I lost the game.”(我输了比赛很难过。)这样的句子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当你遇到像“It’s sad how bad you are at hockey.”(你曲棍球打得这么差,真可悲/真遗憾。)这样的句子时,你可能会有点困惑。
因为仔细想想,在这样的句子里,“sad”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表达与“happy”相对的情绪状态,而是用来表达类似于“extremely unfortunate”(极其不幸/非常遗憾)的意思。比如:“你这场比赛打得这么糟糕,真是太不幸了。”或者通俗点说:“哥们儿,你打得这么烂,真让人看不下去啊。”类似这样。
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学习者,你可能无法将“sad”的一般含义(悲伤)与它在这种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可悲/遗憾)联系起来。这种细微的含义差别就可能让你卡壳,特别是当它与其他因素(我将在视频后面讨论)混杂在一起时。
判断相关词义的困难
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层面:即使你知道一个词所有可能的含义,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判断出在特定句子中哪个含义才是相关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大家读一下这个句子:
The old man the boat.
即使你是英语母语者,可能也需要几秒钟才能意识到这个句子里发生了什么。原因在于,你可能很难意识到,在这个句子里,“man”这个词并非用作名词,意为“成年男性”,而是用作动词,意为“操作(船只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人们操作那艘船”。
你之所以可能被这个句子绊倒,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man”可以作动词表示“操作”,而是因为你的大脑需要几秒钟来判断“man”的众多可能含义中,哪一个才与这个特定句子相关。
(快速补充一点:这在语言学上被称为“花园路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这是一种语法正确但其开头方式会让读者最可能的解读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句子。读者被引入一种看似合理但最终是死胡同或产生明显非预期意义的句法分析。)
花园路径句虽然对母语者来说也难以解析,但它们很有用,能说明一个事实:仅仅知道一个单词所有潜在的不同含义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即判断在特定语境下哪个可能含义才是相关的。在你将这种能力培养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前,你很可能会在解析那些对母语者来说很简单的句子时遇到困难。
好了,以上是第一个可能的原因:你可能认识一个句子里的所有单词,但仍然无法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简单来说,其中一个或多个单词可能有多种含义,而你可能不知道该句子中那个词的相关含义;或者,即使你知道相关含义,但如果一个词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你可能难以判断哪个意思在当前语境下是适用的。
原因二:对语法的熟悉程度不足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句子中的某些语法点让你卡壳了。
语法的重要性
我认为很多语言学习者,尤其是在初级阶段,会陷入一种隐含的假设,即句子的意思仅仅是各部分单词意思的总和。换句话说,如果你认识构成一个句子的所有单词,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应该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但这种隐含的假设忽略了语法的整个领域,即那些支配句子中不同单词之间关系的规则和结构。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显而易见,但为了尽可能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People eat apples.”(人吃苹果。)和“Apples eat people.”(苹果吃人。)如果我们看这两个句子,它们由相同的单词以相同的形式构成,唯一不同的是单词出现的顺序。显然,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句子并非简单地是各部分单词意思的叠加。它们不仅仅是把所有单词放在一起的结果。单词出现的顺序,以及词形变化(conjugations)和其他结构,还有许多类似因素,都会影响这些独立单词实际承载的意义。而这,正是语法(grammar)或句法(syntax)研究的范畴。
语法问题的两类情况
在语法问题上,你可能遇到两类问题:
- 不了解规则: 你可能对句子中存在的某种语法规则或结构完全不了解。
- 无法识别已知规则: 你可能知道那个语法规则,或者至少听说过,但你没能识别出当前句子实际运用的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个规则。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之前讨论单词多义性时的情况:存在“不知道某个词义”的问题,也存在“知道词义但无法确定哪个是相关的”的问题。同样,对于语法,你可能不认识某个语法模式;或者,即使你认识很多语法模式,你也可能难以判断当前句子具体运用了哪一个,以及它究竟是如何在当前情境下运作的。
实例分析
现在我们来探讨这两种可能性。
对于第一种可能,即存在你还不熟悉的语法规则或结构,看下面这个例子:
“Carefully, the man who fixed the car packed his tools.”(那个修车的男人小心翼翼地打包了他的工具。)
如果你是熟练的英语使用者,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应该不难。但我们分析这个句子会发现,“carefully”(小心翼翼地)必须是修饰“packed his tools”(打包工具)这个动作,而不是“fixed the car”(修车)。所以句意是“那个修车的男人小心翼翼地打包了他的工具”,而不是“那个男人小心翼翼地修了车,然后打包了他的工具”。
同样,如果你理解英语语法是如何运作的,你就会明白这个句子没有歧义。“Carefully”这个词必须修饰那个男人打包工具的方式。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某人是英语新手,对英语语法的运作方式不够熟悉,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carefully”是在修饰“fixed the car”,从而误以为句子意思是“那个小心翼翼修车的男人打包了他的工具”。这就会导致误解。
所以,像这种存在你还不熟悉的语法规则或结构的情况,可能导致你误解句子,或者干脆无法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这是第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可能性是,你知道所有相关的语法规则,但很难判断这些规则中具体是哪一条在起作用,以及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大家读一下这个句子:
A man that a woman that a child knows loves.
(这是一种中心嵌入结构 Center Embedding)
好,以防大家没弄明白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这个短语:“a man that a woman loves”(一个女人爱的男人)。
然后,对于这个“woman”,我们再加一个定语从句:“a woman that a child knows”(一个小孩认识的女人)。
最后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成了:“A man that a woman that a child knows ) loves .” (一个【(某个小孩认识的)女人】所爱的男人。)
即使你是英语母语者,解析这个句子可能也至少遇到了一些困难。再次强调,这并不是因为句子里有你不认识的语法规则或原理,而是因为尽管句子中的语法本身很简单(层层嵌套的定语从句),但你难以判断具体是哪些语法结构在起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快速补充:这实际上是语言学中称为“中心嵌入”(Center Embedding)的一个例子,指的是将一个短语嵌入到另一个同类型短语中间的过程。包含多层中心嵌入的句子,虽然语法上可能完全正确,但通常是出了名地难以解析。)
与花园路径句类似,我认为中心嵌入句也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它们向即使是母语者也证明了:仅仅知道语法规则和结构是不够的。你需要训练一种不同的技能,才能理解这些语法规则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虽然中心嵌入对母语者来说也很难,但在你达到一门语言非常高的水平之前,你会对那些对母语者来说很简单的句子遇到类似的问题,即难以解析其结构。
好了,这就是第二个主要原因:你可能认识句子中的所有单词,但仍然无法理解其整体含义。原因可能是存在某个你还不知道的语法规则或结构;或者,虽然你可能知道所有相关的语法规则和结构,但你可能难以识别出其中某一个,或者难以理解它们在特定句子中是如何实际应用的。
词汇与语法问题的相互作用
我还想指出,我谈到的第一个问题(与不理解词义或无法识别词语正确含义相关)和第二个问题(与难以解析语法相关)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我认为有时你会误解一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而这种误解反过来又会导致你误解语法,反之亦然。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一两个理解上的小障碍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你对句子做出完全不同的解读。这也是导致无法理解句子整体含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三:语境信息缺失或误读
导致你可能无法理解句子的第三个主要潜在原因是:可能存在某些与语境(context)相关的东西,你要么完全错过了,要么没有领会到。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
我认为这也是许多初学语言者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另一件事: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仅仅依靠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你必须将词汇和语法知识与语言实际使用的具体语境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解读句子。
实际上,语言学中研究具体语境如何改变意义的领域被称为语用学(pragmatics)。接下来我要举的例子,就是我在研究语用学这个语言学领域时遇到的一些例子。
实例分析
第一个例子,我认为它很好地展示了语境对于正确识别词义的重要性,是这个短语:
“Crack the window.”(字面:敲裂窗户)
最常听到这个短语的情景可能是在车里,天气又热又闷,有人想让你把窗户稍微打开一点,让热气散出去。在这种情况下,“crack the window”意为“把窗户开条缝”。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另一种情景:两个窃贼想闯进一辆车,其中一个撬锁遇到困难,另一个人可能会说:“Crack the window.” 这时字面意思就是“把窗玻璃砸碎”,以便他们能进入车内。
所以你看,对于相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crack the window),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只能根据语境来判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我认为有时候,如果你对语法和词汇掌握得不够自信,就很难利用语境来帮助你得出正确的解读。对母语者来说,利用语境是毫不费力的,但当你在使用一门外语时,像这样利用语境可能就非常困难了。
再举个例子,看这句话:
“I could sleep for a week.”(我能睡上一星期。)
通常,如果有人使用这个短语,那只是意味着他们非常累,感觉想比平时睡得更久。这是一种夸张。但如果我们看语法和词汇的字面意思,它们传达的是:说这句话的人认为自己真的可以躺在床上一连睡七天而不醒来。
尽管对于熟练的英语使用者来说,我们很容易就能识别出这并非字面意思,他不是真的要睡一个星期。但我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假设一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母语中不常使用这类夸张的表达方式,他们可能会正确地解读句子的语法和字面词义,并意识到它的意思是“说话人声称自己真的能睡一个星期”。但随后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认为一定是自己理解错了什么,因为一个人说自己能睡一个星期似乎不合情理。
所以,很多时候,你需要具备一定的语境知识,了解某种语言中通常会使用哪些类型的短语、哪些习语,才能正确地解读说话者的意图。
最后一个例子是这句话:
“She hasn’t showered.”(她还没洗澡。)
同样,如果我们看语法和词汇的字面意思,这句话的字面含义是:“她”这个人从未洗过澡,有生以来一次都没有。但当然,作为熟练的英语使用者,如果有人说了这句话,我们不会认为说话者想表达“她从未洗过澡”。我们会默认说话者省略了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她今天还没洗澡”(She hasn’t showered yet today),或者“她从健身房回来后还没洗澡”(She hasn’t showered since she got back from the gym)等等。
虽然每种语言可能都有省略可从语境中推断的信息的某种变体,但哪些信息通常被省略,哪些信息需要明确说明,往往因语言而异。因此,在你达到一门语言的高级水平之前,你可能很难判断句子中省略了什么,是否省略了信息,以及这如何改变你对语法和词汇的解读。
总结:语境、语法和词汇的整合
所以,再次强调,很多时候,仅有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其他的知识,包括:说这句话时的具体情境是怎样的?以及,这种语言通常会使用哪些类型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习语?有哪些奇怪的表达?哪些信息倾向于被包含,哪些倾向于被省略?
当一个熟练的使用者在解读该语言的句子时,他们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关于该语言通常是如何被使用的。他们可以利用这个信息库进行推断,将语境线索整合起来,从而正确地解读语法和词汇。
然而,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你关于语境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会相当有限,这可能导致你在正确解读语法和词汇时遇到问题。我认为很多时候,这三个问题(词汇、语法、语境)会交织在一起,导致你无法将各个点联系起来,无法真正理解一个给定句子的整体含义。
如何解决:学习与沉浸
好了,既然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为何会发生,最后我们来谈谈到底能做些什么来补救。
两大支柱:学习与沉浸
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两件主要的事情可以做,以提高你理解句子整体含义的能力:第一是学习(Study),第二是沉浸(Immersion)。
我先直说了,我实际上推荐两者都做,以便尽可能快地提高。现在我们分别来看。
学习(Study)的作用与局限
当我说“学习”时,我指的是坐下来,有意识地记忆目标语言单词的含义,以及学习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我个人有一种偏好的学习方法,涉及到一种叫做“句子挖掘”(sentence mining)的技术,以及在间隔重复系统(SRS)中创建闪卡。但我在这个频道有很多视频专门讨论这个,所以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不管怎样,“学习”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解决“不知道单词的各种含义”以及“不知道存在的各种语法结构和规则”的问题。
但问题是,单靠“学习”本身,无法帮助你解决我们在这个视频中讨论的所有其他问题,例如:
- 准确判断一个词的哪个含义与特定句子相关;
- 判断特定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语法结构;
- 培养利用语境帮助确定句子确切含义的能力。
对于所有这些其他问题,我们需要转向“沉浸”,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
沉浸(Immersion)的核心作用
当我说“沉浸”时,我真正的意思就是花大量时间去听和读你目标语言的内容。这正是你习得母语的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习得外语的关键。
我还想指出,你并不需要真的身处一个说那种语言的国家才能沉浸其中。只要你能上网,你身体在哪个位置其实并不重要。
沉浸如何运作:可理解输入
那么,沉浸是如何提高你理解句子整体含义的能力的呢?我们来探讨其背后的机制。
假设你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通过“学习”掌握了非常基础的知识。然后,你开始进行“沉浸”。你开始接触该外语的真实内容。
起初,你当然听不懂、看不懂很多东西,大部分内容都是无法理解的。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至少一些句子是你能够理解的。当然,这些可理解句子的出现频率取决于你所使用的输入(input)的可理解度。比如,你看儿童节目可能比看科幻片能理解的句子更多。
但无论如何,即使你看的是某种科幻片,也可能会有一些句子是你能够理解的,哪怕这些句子只是简单的两三个词的短句,并且这种可理解的句子每隔几分钟才出现一次。所以,总会有你能理解的句子。
现在,审视这些你能理解的句子。其中一些可能只包含你已经完全掌握的内容,那么通过接触这些句子,你并没有真正学到新东西。但对于你理解的许多句子而言,如果你仔细审视,会发现句子中总有某个方面是你尚未完全掌握的。但因为你理解了句子的绝大部分内容,你就能够凭直觉推断出那个你缺失的小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从而能够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正是通过理解这些包含了某些对你来说是新的、或你尚未完全掌握的东西的句子,你才能推动你直觉性语言能力的前沿(cutting edge)向前发展。你会习得那个小小的、新的、或未知的、或未掌握的部分。
我这里表达的整个想法,就是所谓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这是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一个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人类提升其直觉性语言能力(换句话说,人类习得语言)的方式,是通过“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通过接触那些他们能够理解、但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尚未掌握的内容的输入(通常被称为 i+1)。
重新审视问题与调整心态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认识句子里的所有单词,却不明白句子的意思。
我认为,很多学习者会觉得,如果他们认识一个句子里的所有单词,那么他们就“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但正如我们在这个视频大部分时间里探讨的那样,这种期望有点被误导了,因为理解一个句子所涉及的远不止认识单词本身那么简单。
我推荐这样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个句子,你认识里面所有的单词,但就是不明白整句话的意思,那么,这只意味着你当前的直觉性语言能力水平与理解该句子所需的水平之间,差距太大了。那个句子就是不在你的水平上,它可能比你的水平高出两步甚至三步。虽然从表面上看,因为它包含了你认识的单词,它似乎应该在你的水平上,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你看不到所有其他在起作用的因素(我在整个视频中探讨过的那些),而这些因素可能正阻碍着你的理解。
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就像我刚才说的,总会有很多句子是你确实能够理解的。但我认为,很多进行沉浸式学习的人会遇到的情况是,他们把自己能理解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觉得:“哦,我当然能理解那个,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当你在一种语言中进行规律性的沉浸时,每当你进步了,你很快就会适应你的新水平。你变得如此习惯于理解你能理解的东西,以至于你会觉得:“哦,我当然懂这些,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注意力就转向了所有那些你还不懂的东西。
但事实是,如果你把注意力从那些你不懂的东西,转回到那些你确实能懂的句子上,你可能会注意到,其实你做得还不错,有很多句子是你能够理解的。而正是通过那些你确实能够凭直觉理解的句子——即使这些句子在用法、语法或词汇的某个细微之处包含了你尚未掌握的东西——你的直觉性语言能力的前沿才得以推进。
我认为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一个特定的句子教给我们的语言的某个方面,可能非常微小和微妙,以至于我们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学到了任何东西。我们只是觉得:“哦,我当然能理解那个句子,那些东西我早就知道了。”而实际上,可能存在某个与词义选择、特定模式下的含义、语法模式的表达方式等相关的微妙之处,它确实教会了我们无意识的大脑一些关于语言运作方式的新知识。
正因为如此,可能有一个句子,以前我们认识所有单词但无法理解其意,但现在,如果我们再遇到那个句子,我们就能理解了。并且,再次强调,通过理解它,我们可能又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仍然觉得什么都没发生。
所以,我认为,沉浸式学习的挑战之一在于,进步是极其缓慢且渐进的。正因为它如此渐进,我们往往注意不到它的发生。这几乎就像长高一样:因为它发生得如此缓慢,而且你在每一步都适应了新的高度,所以你很难真正注意到自己进步了多少,直到你退一步,去看看几个月前看过的东西,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现在比那时理解得多了很多。
最终建议
总而言之,我绝对推荐你去“学习”你的目标语言,因为这会大大加快你通过“沉浸”习得语言的速度。但最终,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有真正繁重的工作(指能力的内化和提升),都是通过沉浸来完成的。
确实,你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认识一个句子的所有组成部分,但就是无法领会整个句子的意思。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不是纠结于那个句子,跑去问母语老师,或者尝试谷歌搜索等等。
最好是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你无法理解那个句子,这本身就定义了那个句子不在你的水平上,它稍微超出了你的水平。
所以,你能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过那个句子,继续前进,继续接触内容,去寻找那些你确实能够理解整体意思的句子,因为正是通过接触这样的句子,你才能推动你直觉性语言能力的前沿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