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ld 语言习得路线图 S0

作者:Refold
译者:Thought Memo
链接:从 0 开始学外语:Refold 路线图(详细版) - @Thoughts Memo

0A0:欢迎来到 Refold 语言习得路线图

开始学

沉浸学习与传统方法大不相同。在你踏上语言学习之旅之前,你得做好准备。本节将介绍整个旅程中你将使用的方法、心态和工具。

方法

  1. 0A1 语言习得[1]
  2. 0A2 路线总览[2]

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下面的文章将帮助你解除破旧的语言学习方法,进入沉浸学习心态。

  1. 0B1 享受语言[3]
  2. 0B2 容忍模糊感[4]

核心活动

在你迈向流利的旅程中,有三种核心活动必不可少:主动沉浸,被动收听,以及主动非沉浸学习。我们对这些核心活动分别进行了概述。

  1. 0C1 主动沉浸[5]
  2. 0C2 被动收听[6]
  3. 0C3 主动非沉浸学习[7]

进阶

阶段 0 的目标是概述 Refold 方法。一旦你读完了这些文章,就可以进入阶段 1 了。


0A1:语言习得

语言学家 Stephen Krashen(克拉申)表示,形成语言能力有两条路:习得和学得 [1]。

「习得」一门语言,就是对这个语言建立一种直觉性的认识。我们人人学母语(Native Language,NL)时都是如此。在母语中,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语法规则,只知道哪句话顺耳,哪句话别扭。说话时,我们不费心思去琢磨语法或者词汇,只是想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出的话便水到渠成。

比如说,如果你英语说得溜,你就会觉得 the big red dog 这个说法比 the red big dog 更自然,但你可能也不大清楚解释这一点的那套复杂的语法规则是啥 [2]。

另一方面,「学得」一门语言就是学习有关这门语言的知识。光靠学得来掌握一门语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能培养法」的办法。大多数学语言的方法都是聚焦于技能培养,而不是习得。它们把词汇和语法教给你,好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拼凑句子。用这种方法,你可以把母语中的思维翻译成你要学的那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TL)。

再多的技能培养法,也无法让你变得流利

这或许看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在学校里,你学会的其他学科都是通过这种技能培养法。但是,语言和其他科目可大不相同。

在语言中,「对头」与「不对」的之间往往没有确切的规律。也许你能够把英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韩文,但这样翻译出来的内容可能一点都不通顺。即使通顺,也不会听起来自然。语言是极其特殊且难以预测的。要边说边尝试记住所有的语法规则和特定于语言的说法,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值得庆幸的是,你的大脑有解决这一难题的内置功能。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与大众观点相反,这种能力在你长大后并未消失。事实上,通过将你的成熟分析思维与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结合起来,你甚至可以比孩子们更快地学会新语言。

孩子们是如何习得语言的?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台能识别各种模式的机器。这个天生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欣赏音乐,对的,当然也能让我们掌握语言。

孩子通过父母的示范和教导来习得语言。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一边给孩子讲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比如说:「球从桌子上滚下来了。」「你觉得热不热?来,咱们把你的毛衣脱掉」「你想要红色这个还是蓝色这个?」

孩子们能习得语言,是因为他们理解了话语背后的含义,经过数月数年地持续不断地听他们父母对他们说的话,他们的大脑能够解码这些模式,于是他们就学会了如何说话。

模仿习得过程

我们虽然长大了,父母不会天天陪着说话,但互联网给了我们无限的资源。利用网上随处可见的媒体资料,我们完全可以仿照孩子的语言习得过程。

下篇文章里,我们会一步一步告诉你如何习得你的目标语言。

脚注

[1] Stephen Krashen(克拉申)使用术语 “learning”(学习)来和 “acquisition”(习得)区分。

因为 learning(学习)这个词被用滥了,我们在这使用 study(学得)这一术语。

[2] Adjectives order, Cambridge Dictionary


0A2:概述——Refold 语言习得路线图

在投身于你的语言学习征程之前,先来快速了解一下各个阶段你将要做些什么。

通向流利掌握一门语言,有四个阶段:

  • 建立基础
  • 提升理解
  • 开口表达
  • 精益求精

阶段 1:建立基础

相较于儿童,我们成年学习者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制定策略,进行系统学习,并运用各种工具。

在阶段 1,你会用到一些传统的语言学习工具,比如抽认卡、词汇表和语法手册,用法和传统截然不同。

你不需要用这些工具来学会如何表达,你只需要用它们来理解素材内容就可以了。学习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从目标语言到母语。不去尝试说或者写,也就是不做「输出」。

同时,你将开始沉浸在目标语言的各类媒体中,这就是所谓的「输入」。

你学得的词汇和语法,会让你更容易理解这些沉浸材料。当你的大脑在这种沉浸体验中碰到并搞懂了某个词,你会开始本能地掌握这个词的用法。

你可以将这个过程视为在你的大脑中构建一台小机器,它让外语中的叽里呱啦变成你理解的含义本身(也就是,mentalese,心语),有意识的学习和沉浸学习相结合,为你的大脑提供了构建这个机器所需的一切工具。

阶段 2:提升理解

要想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得把注意力集中。别乱选电视剧或随便背单词,应挑那些你最容易理解的沉浸内容,并仅在这个范围内学习词汇。

在阶段 2,你将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识地学习沉浸材料上。这样做,你实际上是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加快了语言习得的速度。

开始时,选些更容易理解的媒体,再逐渐提高难度,直至能听懂面向成年人的母语级别内容。从简单的媒体开始,不仅能打下牢固的基础,还能让你在沉浸学习中找到乐趣。

当你的理解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缩小学习范围,专攻语言的某个小领域。一旦你对这一小块领域的理解接近完美,就可以开始开口说话了。

阶段 3:开口表达

如果你曾试着学过第二语言,你肯定明白,用「学得」的语言说话总感觉精疲力竭,可用母语说话却不费吹灰之力。

习得中最让人振奋的一刻,就是你感觉大脑开始不假思索地「吐字」。当你有了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后,脑袋里那台机器似乎开始反向运行。你嘴里就会不由自主地输出目标语言。

到这个阶段,你就该准备输出了。之前你都是通过输入来建立潜能池,下一步就是把这种潜能转化为实际输出能力。

在阶段 3,你会刻意把自己放到需要写作和说话的场合。这样做会迫使你的大脑在已经习得的语言池子中搜寻,使词汇和短语随时可以用来输出。

当然,也有时候你会觉得不知所措,一时说不出合适的话。这正好揭示了你语言习得中的不足。有了这个发现,你可以针对性地多听、多看,弥补这些不足。这种输出和输入的相互作用,能让你迅速地达到基础流利程度。

阶段 4:精益求精

到这个时候,你习得的语言能力会达到 B2 级,无论是听力理解还是口头交流,都能游刃有余。[1]

想要突破 B2 级?在更多的分支主题上重复阶段 1 和阶段 2。每重复一次,过程就变得更简单。不用多久,你就能达到 C1、C2 或者母语般的流利程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坚持就是胜利的另一半。

学习语言需要时间,但并不复杂。与学习微积分不同,学语言更像减肥。每项任务单拿出来看并不难,但要想成功,你得持之以恒,耐心坚持数月甚至数年。

阶段 0 余下的内容,会教你如何培养一种勤恳扎实的心态和习惯,以保证你能持之以恒。

脚注

[1] B2 是指欧洲语言水平框架中的一个等级。参见:CEFR, Wikipedia


0B1:享受语言

不少流行的语言学习应用,比如 Duolingo 和 Babbel,通过游戏和俏皮的图形等手段,给语言学习过程增添乐趣。但这些应用并没有让语言本身变得有趣。

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快乐地使用你的目标语言。如果你对沉浸学习的内容感到厌烦,那么无论你多么努力,你的大脑也不会接受这门语言的。

享受你所沉浸的内容,是语言习得中【最最最】重要的部分。

享受语言有两大好处。

乐在其中,比心力交瘁更有动力

很多学习语言的人由于觉得过程漫长而辛苦,最后选择了放弃。然而,如果你能找到你喜欢且愿意接触的内容,那么学习语言就不会像做苦工一样烦闷无聊。

一旦你享受沉浸学习,你会有动力去继续沉浸。如果你享受学习语言,你就会想在上面花更多时间。

反过来,无聊会让你对花时间在语言学习上的动力下降。如果你对某个电视剧或书籍感到厌烦,那就换一个。强迫自己接触不喜欢的内容只会让动力消逝殆尽。

不要强迫自己沉浸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

享受会加速语言习得

如果你觉得你所沉浸的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将会忘我地沉醉其中[1]。语言知识会退到幕后,而你会完全投入到内容里。

这种心流状态,对于大脑吸收语言来说,是最佳的习得体验。你的兴趣越浓厚,你的参与度越高,学习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你没有投入其中,你就会走神,也就无法习得任何东西。无聊会导致你的大脑完全过滤掉所输入的语言内容。

在阶段 1 和 2 中,你的语言能力还不够,无法让你完全沉浸到内容中,所以保持投入可能有些困难。别担心:即使你不完全理解,我们也有其他的方式让你在享受内容的同时学习。在每个阶段,我们都提供了一些技巧和练习来帮助你保持投入。

有一句忠告:Refold 方法只是一个指南。追随你的兴趣,比死守我们的计划为重要。如果你在到达「阶段 2C:阅读」之前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本书,那么,请放手去读吧,没有必要等待。你享受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力,会比任何学习方法,包括我们的,更能促进语言习得。

0B2:容忍模糊感

学校中的传统学习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你应该努力争取完美。满分是 100%,任何偏离完美的行为都会导致分数降低,遭受老师和父母的责备,你甚至可能会被留堂。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习惯于避开那些可能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的非舒适区。

在无法理解外语时,我们会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面对这种难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我们很自然地会觉得自己很蠢,感到挫败,甚至自闭,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打击你的学习动力,还会阻碍你的大脑吸收语言,这种现象被称为「情感过滤器假说」。[1]

在学校的语言教育中,教师通常会尽量避免学生遇到这个问题。他们鼓励学生在接触「真正」的语言之前,先通过技能培养法来学习,以为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到痛苦。

技能培养法对语言习得是【行不通】的。

等到自信满满再开始学,这种思路其实毫无道理。就像游泳一样,你不能光靠理论学习就能学会游泳。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无法教你如何在水中游。如若想要学会游泳,你必须直接跳到泳池里,自己摸索。

语言学习也是如此。单靠背诵词汇和语法规则,你并不能真正准备好应对实际语言使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说话方式各不相同,他们可能会含糊其词,使用方言和俚语,或者快速说话,甚至模糊不清。要想理解他们,你也必须参与其中,自己摸索。

在这个参与和摸索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有种像是在水中挣扎的感觉。学习语言最艰难的部分,就在于接受自己的无力感,以及容忍自己无法理解的语言带来的模糊感。

如何增强对模糊感的忍耐力?

首先,不要再自我贬低。不要再说「我永远也搞不明白」,你现在还不懂,并不代表你永远都不会懂。你越是自我贬低,心情就会越糟,学习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

换个思考角度看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没理解」,而在于你无法接受自己的不理解。不理解其实没关系,这是学习过程中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一部分。试着跟它和解。

别每个生词都查字典。当你因为模糊感而觉得难受时,你可能会忍不住查阅每个不知道的单词。但你要学会克制这种冲动。频繁的查阅会打断你的学习节奏,影响大脑对语言的吸收。

慢慢来。你还不习惯不懂的感觉,甚至可能会头疼。给自己一些时间,慢慢来,逐步提高忍耐力。过不了多久,你就能轻松看完一小时的电视节目。

欣喜每一个小进步。可能你听懂了一个新词,或者一个句子。每当有这样的时刻,记得为自己点赞。

最重要的是:记住要享受其中。

脚注

[1]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Wikipedia


0C1:主动沉浸

主动沉浸,就是将全身心投入到你正在接触的内容中,无论是听音频、看视听媒体,还是读文字材料。

主动沉浸是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你刚开始沉浸时,你的大脑可能会忽略大部分信息,因为它认为这些信息并不重要。当你专心致志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语言的内容时,你的大脑会知道它需要开始关注了。

你也许觉得把时间花在观看目标语言的电视节目上,是诡异且没有成效的事情。请放心:这并不是虚度时光,这正是语言习得发生的地方。即使有的内容你几乎完全无法理解,你的大脑仍在积极工作,寻找规律,验证假设,构建你内在的语言机器。

找到吸引你的内容至关重要。有趣的内容能够吸引你,并使你保持投入,你会发现自己能在其中沉浸更长时间,而且关键的是,它将使你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学习——长到足以掌握这门语言。如果你对某些内容感到厌倦,那就放手,找些更让你兴奋的事情去做。

路线图的每个阶段都会确定发展特定技能的沉浸活动的优先顺序。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就建议的具体沉浸时长和沉浸方案提供指导。

寻找内容

在搜索目标语言内容时,可以先从你已经习惯浏览的母语内容入手,然后尽量用目标语言的内容替代母语内容。

Netflix 和其他在线视频网站

试着看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看看有哪些符合你的口味。

YouTube

无论是烹饪、编织、骑山地车、开锁、旅行日记,还是其他任何你感兴趣的话题,YouTube 都会有丰富的目标语言内容供你选择。

其他平台

对于一些语言,可能还有其他平台和产品能够提供丰富的内容:你只需要简单地用 Google 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它们。

工具

Language Learning With Netflix*(谷歌浏览器插件)

*译注:现在也叫 Language Reactor

这个插件可以同时显示目标语言字幕和母语字幕。它支持每段字幕自动暂停,并可以遮罩母语字幕,仅在你需要时才显示出来。还包含了一个内置词典,你可以在看字幕时随时查词。

专用的目标语言 YouTube 账号

为了帮助你脱离母语,你可以创建一个只使用目标语言的 YouTube 账号。

把你的位置设置在使用目标语言的国家,并将账号的默认语言设为目标语言。这样,YouTube 的推荐算法就会优先推荐目标语言的内容。

在首页,对非目标语言的视频,点击「不感兴趣」或「不推荐此频道」,让 YouTube 不要向你推荐母语的视频。

专用的目标语言沉浸设备

如果你经常被母语的邮件、社交媒体账户和其他日常习惯所干扰,你或许可以试试只用于学习目标语言的平板电脑或其他设备。


0C2:被动收听

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主动沉浸是语言习得中最重要的活动。遗憾的是,对于忙碌的人来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大把的时间来进行主动沉浸。幸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很多机会来被动收听你的目标语言,比如做饭、打扫卫生、上下班通勤或锻炼身体等不太耗脑子的活动时。

我们称之为「被动收听」,因为你并没有全神贯注在内容上,你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各种活动之中。

你或许习惯在这些机械性的活动中听音乐或播客来娱乐,但我们推荐你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语言。

被动收听的关键在于养成习惯。每次你想听音频时,首选的应该是你的目标语言。我们建议每天至少被动收听 30 分钟。每天 30 分钟积少成多,这将大大加快你的理解速度。

选择收听内容

我们建议你反复听那些你已经主动沉浸过的内容。因为重复能让你的大脑有机会进一步吸收和分析语音和词汇,这对大脑有益。遗憾的是,重复往往乏味,而无聊是学习的敌人。被动收听则是一种无感的重复,让你的大脑有机会再次收听你已经主动沉浸过的内容。

最初,你可能有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因此学会容忍模糊感并坚持听下去很关键。听你已经观看过的内容可以帮助你保持兴趣,因为即使你听不懂,你也会记住故事情节。

开始时,你应该专心听你目标语言的声音。你可能感觉不到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你的大脑正在无意识地学习解析外语声音。

随着你的词汇量和听力能力的提高,你会对被动收听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最终,你将能够听懂全新的内容,如播客、有声书和谈话节目。

记住,无聊是学习的敌人。如果你对被动收听的内容感到无聊,那就换些更有趣的内容吧!


0C3:主动非沉浸学习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学习语法、记忆词汇的能力,这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上比孩子们更有优势。通过语法学习,我们能把复杂的语言分解成更容易理解的部分。同时,记忆能以三种方式助力我们的语言习得:启动、理解和记忆保持。

启动效应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刚买了新车,突然发现街头巷尾都是同款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

译注:一种认知偏见,即在第一次注意到某一事物后,有一种更频繁地注意到它的倾向,导致某人相信它有很高的频率。

当你学习一个新词时,你的大脑就像在「心理字典」中为它开辟了一个新词条。这个词条促使你的大脑在沉浸学习中注意这个词,每当你遇到这个词时,你的大脑就会把一点点补充信息关联到这个词条中,当你多次见到这个词,你的大脑就可以根据积累的信息推测出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

别忘了,我们通过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当你记住一个词的含义时,你就会在心理字典的词条中为它加上定义。有了这个定义,你接收的输入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了。你理解的越多,你习得的就越多。

记忆保持

遗忘是大脑的自然过程。你大脑中的每一条信息都在慢慢腐烂消失。大脑中有一个精力旺盛的修剪机器,可以抹去一切对你不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想记住一条信息,就需要不时地刷新和强化。

当你学会一个新词,一再在沉浸学习中遇到它,它就会被习得。习得的词汇会对大脑修剪机器产生抵抗能力,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被遗忘。

不幸的是,如果你在沉浸学习中没有经常看到这个词,你的大脑可能会在这个词被习得之前就把它删掉。偶尔复习一下这些脆弱的词条有助于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以便你通过沉浸学习掌握这些词。

一旦你习得了一个单词,记忆就会变得很牢固,但它并不是无敌的。为了词汇留在长期记忆中,你需要通过沉浸学习或刻意学习的方式每年复习一次左右。

智能的记忆方法

许多人都用抽认卡来背过单词或概念,以应付考试,但这玩意儿对长期记忆没啥用。不去温习的东西,迟早会忘掉。

要让一个词牢牢地留在长期记忆里,不时地复习是必须的。多久复习一次,看你对这个词有多熟。理想情况下,最佳的复习时机是在你快要忘记它之前。按这么个最佳时机来复习,你用最少的精力就能记住大量的信息。

轮到间隔重复系统(SRS)出场了

间隔重复系统(SRS)是一个程序,它能智能地预测你什么时候可能会忘记某条信息。它会在你忘之前提醒你复习,这样你的记忆就能巩固下来。

当你第一次学习一个新单词时,相关的记忆很弱,所以 SRS 会频繁向你展示这个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记忆的增强,SRS 展示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少。最后,一年复习一次(甚至更少)就能让这词儿牢牢地印在记忆里。

Anki:首选的间隔重复系统

Anki 是一款依据间隔重复(SRS)原理设计的电子抽认卡程序。目前在同类产品中,它可说是无出其右。

用 Anki 学习主要分两大块:学习新卡片和复习旧卡片。

记单词的第一步,就是在脑海中为这个单词建立一个「心理字典词条」。在 Anki,就是添加一张「新卡片」。Anki 允许你选择每天想学习多少张新卡片。一旦你学会了一张卡片,它就变成了「复习卡」。

每天,Anki 都会生成一组你可能即将遗忘的卡片。这其中或许有些是你刚刚学过的,或许有些是你几月甚至几年前学过的。你不能选定每天需要复习多少张卡片,因为你无法控制大脑何时删除信息。所以,持之以恒地复习至关重要,否则你就会遗忘。

Anki 虽然好用,但它的算法终究只能猜测你什么时候会忘记;它无法百分百确定。总会有些信息会从缝隙中溜走。

所以 Anki 需要你给出反馈。当你学一张卡片时,它会让你自我评价这张卡片你记得怎么样。这个反馈决定了下次你应该何时再看到这张卡片。

如果你告诉 Anki 你记得很牢,那么下次见到这张卡片的间隔就会拉长。反之,如果你告诉 Anki 你没记住,那么这张卡片很快就会再次出现,以便让你回顾,刷新你的记忆。

你的记忆保留率指的是你在复习时成功记住的卡片比例。如果这个比例在 80% 到 90% 之间,那可谓是相当出色了。

在阶段 1,你将设置好 Anki,并开始学习你的第一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