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整理自 Matt 的相关视频,文本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w34qAxnGk
- 主动沉浸和被动沉浸的最佳比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最大化总沉浸时间,投入越多进步越快。
- 主动沉浸效率更高,但被动沉浸能利用无法进行主动沉浸的时间,两者都比不沉浸要好得多。
- 在可以专注时进行主动沉浸,在进行其他活动时进行被动沉浸,两者结合才能最快地提升语言能力。
大家好,我是 Matt。今天我想快速回答一个最近经常收到的问题:“你认为被动沉浸(Passive Immersion)和主动沉浸(Active Immersion)之间最理想的比例是多少?”
简短的回答是:我认为这个比例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无论哪种类型的沉浸,你做得越多,进步就越快。
定义:主动沉浸与被动沉浸
让我们先明确一下术语。我说的“主动沉浸”和“被动沉浸”具体指什么?
几年前我做过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视频(链接在描述区),简单来说:
- 主动沉浸 (Active Immersion) 是指你坐下来,全身心投入地去接触目标语言内容。这可以是指坐下来读书,或者看电视节目时,主动暂停、查阅不懂的地方,努力去理解内容。当然,你不一定非要“坐着”进行,但这只是我脑海中主动沉浸的画面。
- 被动沉浸 (Passive Immersion) 是指你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听着目标语言的内容。比如做饭、打扫卫生、通勤或锻炼的时候。进行被动沉浸时,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时多时少,但因为通常是在进行不太需要动脑的活动(比如做饭、打扫),所以你仍然有可能投入相当一部分注意力在目标语言上。
(还有第三种叫做“背景沉浸”(Background Immersion),就是把目标语言音频开着作为背景音,然后完全忽略它去做别的事情。但这和今天讨论的主题关系不大。)
效率对比:主动优于被动,被动优于无
通常来说,主动沉浸每分钟带来的益处比被动沉浸要多。这很简单,因为你更专注、会去查阅、投入了更多精力。所以,如果你可以选择多花 10 分钟进行主动沉浸,还是多花 10 分钟进行被动沉浸,单纯从效率角度看,选择主动沉浸会更好,因为它每分钟能让你进步更多。
但问题在于,我们通常是在无法进行主动沉浸的时候进行被动沉浸。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做饭、打扫、锻炼、通勤时,这些情况下你不可能进行主动沉浸。因为根据定义,主动沉浸是不能一心二用的,需要你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沉浸本身。
所以,当我们讨论通勤、做饭、打扫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时,这些时间段我们是无法进行主动沉浸的。那么选择就变成了:进行被动沉浸,或者什么都不做。
尽管主动沉浸每分钟的效益高于被动沉浸,但被动沉浸每分钟的效益,要远远、远远高于完全不沉浸。因此,能在无法主动沉浸时进行被动沉浸,总是更好的选择。
“沉浸点数”类比
这就是为什么讨论“比例”意义不大。这里提供另一个思考框架:
想象一个概念叫做“沉浸点数”。达到外语流利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沉浸点数。
假设:
- 每分钟主动沉浸能获得 4 个沉浸点数。
- 每分钟被动沉浸能获得 1 个沉浸点数。
那么,当你有时机选择时,你当然会选择主动沉浸,因为每分钟能获得更多点数,更快地接近流利目标。
但是在无法进行主动沉浸的情况下,选择被动沉浸(每分钟 1 点)仍然比选择“无所事事”(每分钟 0 点)要好得多。因为你至少还在积累点数。每进行 4 分钟的被动沉浸,你积累的点数就相当于 1 分钟主动沉浸的点数。
当然,这个 4:1 的比例只是一个比喻,不一定精确。具体的价值差异很难说清,因为被动沉浸时的实际注意力投入程度波动很大。而且,你进行的主动沉浸越多,通常你从被动沉浸中获益也越多。但总的来说,把 3 到 4 分钟的被动沉浸大致等同于 1 分钟的主动沉浸,作为一个经验法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结论
总结一下,主动沉浸和被动沉浸的比例本身并不重要。
简单的原则就是:
- 当你能专注时,进行主动沉浸。
- 当你不能专注,但在做其他事情时,进行被动沉浸。
总的来说,你进行的沉浸(无论哪种)总量越多,你朝着流利目标前进的速度就越快。
希望这个简短的视频对大家有用。如果觉得有帮助,请点赞、订阅并打开通知。另外,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Mass Immersion Approach 的 Patreon,那里有新 Anki 插件的测试版、使用 MIA 方法学习外语的社群,以及我本人录制的数十小时的问答视频。
那么,本期视频就到这里。非常感谢观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