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根据 Stephen Krashen 的理论,我们只有一种习得语言的方式:当我们理解它的时候。这是否意味着一小时的简单内容比一小时的困难沉浸材料更有益?
A:
这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 Refold 第二阶段来说,如果材料太简单,以至于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其中的所有内容,那么沉浸在其中对你来说不会有太大好处,因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
而对于 Refold 第三阶段来说,当你更专注于口语时,情况会略有不同,因为在口语方面,有很多东西你完全理解,但你自己却无法顺利表达。此时要提高某个领域的口语或写作能力的话,即使你已经能理解相关内容,也还是需要花大量时间沉浸。但从提高理解力的角度来看,如果你已经完全理解了内容,此时的沉浸可能会没什么收益。
Stephen Krashen 强调的 i+1 理念,关乎可理解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所以,如果你说的是大部分内容都很容易但仍然有一些你不知道的新事物的情况,这种「总体容易但仍然有一些不理解」的材料,往往比那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更适合学习,这也是 Krashen 的输入假说。
同时,你的参与度也非常重要。假设有两份材料,一份从可理解性非常理想,但你觉得很无聊,另一份可理解性不怎么好,但你非常感兴趣,那么选择后者可能效果更好,因为你会更加投入。你的投入程度对于你习得的速度影响很大。
Krashen 也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考虑到了这一点,该假说认为,接受输入时的心理状态对习得的速度有很大影响。如果感到焦虑、尴尬或无聊,那么习得速度会慢得多,甚至可能根本学不到东西;相反,如果你感到投入、感觉良好并且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兴奋,习得速度会快得多。
对于我们这些沉浸式学习者来说,大多数人只能在网上寻找沉浸材料,无法让别人为我们量身定制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在可理解性和参与度之间找到平衡。这就是这个时代外语学习者的现实,直到 AI 发展到能够为量身定制沉浸材料,匹配你的当前水平和个人兴趣,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完全理想的外语学习。在那之前,我们将不得不继续做出妥协。
另外,当我们想确定多少 i+1 才真正合适时,
例如理解水平在三级、四级还是五级时收益最高,这其实很难精确量化。
也许理解水平是三级时收益最大,因为你理解得足够多,不会迷失方向,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又有很多你不理解的东西,所以有很多机会学习新事物。
但为了在外语学习道路上真正取得进展,你必须最终达到高水平的理解,因为有很多语法方面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达到真正高水平的理解,你就无法掌握。当然,如果你没有高水平的理解,你实际上无法学习输出,当然也无法进行对话。
所以,如果只看单位时间内的习得效率,理解水平为三级时或许最佳。但为了在整个道路上取得进展,你必须花时间达到四级、五级,(如果你想达到最高水平),最终达到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