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成年人学习语法,可以作为理解母语人士似乎天生就懂的东西的捷径。所以,如果一个成年学习者,假设能够完全掌握一门新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但他实际上从未有意识地学习过任何语法规则或要点。你认为这会导致一个更优秀的潜意识模型吗?即使这需要更长的时间?基本上,我想问的是,语法是不是一种权衡?我们学习一些东西来帮助习得过程,但之后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有意识的理解。
A: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很棒的问题。为了回答一个与你提出的问题稍微不同的问题,我们先来想想,如果有人根本不学习任何语法,只是开始沉浸在一门语言中,并试图基本上自然地习得所有语法,会发生什么。
我认为这个问题里隐含着一个假设,如果有人这样做(也许你不是这么认为,如果我猜错了请见谅)。或者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或者假设:如果有人完全通过沉浸来学习,并且从未有意识地学习任何语法规则,他们最终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得到一个完美的语法模型吗?潜意识里?他们的大脑会不断琢磨,最终得到和母语人士相同的语言版本,相同的模型吗?
我不认为这一定会发生。因为一旦你长大,已经会说一种语言,然后你作为成年人开始学习另一门语言,你的大脑真的会倾向于假设,新语言的运作方式会和你的母语相似。在我看来,这是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最核心的区别。当你学习第一语言时,你真就像一张白纸。你没有任何预设,不会预判语言会以哪种方式运作。所以你只是观察一切,并全盘接受。然而,一旦你过了 12 岁,当你开始接触一门新语言时,你的大脑就会假设一切都和你的母语相同,除非有证据表明并非如此。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确认偏误。除非有什么东西向你证明你的假设是错误的,否则你就会坚持你的假设。这就是真正的区别。婴儿没有任何假设。成年人则有基于母语的假设。
因此,通过大量的沉浸,你的大脑自然会意识到,它的大部分假设都是错误的。比如日语,你不需要大量沉浸就能意识到,它的词序和英语完全不同。所以你的大脑会搞清楚这一点。语法中的许多其他内容也是如此。但是,可能有一些细微之处,你的大脑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假设是错误的,你最终只是接受了你错误的假设。
虽然这与语法无关,但有一个类似的原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外国人不会自然习得音高重音。因为他们的大脑会假设音高重音不存在,或者词汇意义和音高变化之间没有关联。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大脑的假设是错误的。因此,除非你有意识地干预,否则大多数人就好像音高重音不存在一样。
所以我认为,在语法方面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你的大脑是通过母语的视角来处理外语的整个语法系统的,即使你没有有意识地学习任何东西,你最终也可能存在一些永远无法完全纠正的错误假设。因此,基本上,仅仅因为你完全通过沉浸来学习,或者你完全通过沉浸来学习一门语言,并不能保证你会得到一个完美的模型。
这是一个观点。
现在,你在这个问题中提出的另一个想法是,有意识地学习语法,在某些方面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很多时候,当你用母语阅读关于外语的语法时,由于不可能 100%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描述一种语言的语法,你可能会误解一些东西,或者不完全理解。这实际上会在你的大脑中植入一些可能永远无法消除的错误假设。所以通过学习语法,你有点像在主动植入误解。很多时候,这些误解非常细微。这并不是说你认为某件事是 A 意思,但它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更像是,也许你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有 90%是正确的,但你遗漏了 10%的细微差别。因为你有了这个假设,你认为它就是你理解的那样,你就永远不会注意到最后 10%的细微差别。因为,再说一遍,你有这种确认偏误。你脑子里已经有一个想法,这会阻止你注意到它其实略有不同。如果你的假设完全错误,那你肯定会注意到。但如果只是错了一点点,有时可能更难注意到。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有意识地学习语法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不只是“有一些”问题,而是有意识地学习语法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害。当我在学习日语时,我实际上自己就经历过这种情况。因为我刚开始学日语时,上过几节课,也读过 TaeKim 的语法指南。其中一些日语语法概念的描述方式,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摆脱它们,意识到那些描述其实略有偏差。比如,我认为其中一个例子是日语中的“しようとする”,它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但 TaeKim 只描述了其中一个。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试图把这两种含义理解成同一个意思,花了很久才弄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是,我从 TaeKim 的语法指南中学到,日语中的“かもしれない”意思是“也许”。这是一种情况,“かもしれない”90%的情况下确实可以理解为“也许”,但还有 10%的额外细微差别无法用“也许”来概括。我花了几年时间才完全领悟到这一点。
所以这就是一种情况,每当我听到“かもしれない”时,我的大脑就会把它翻译成英语的“maybe”(也许)。实际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几乎就像,从我的大脑的角度来看,我会比较早地注意到“かもしれない”和“maybe”并不完全相同。但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大脑思考它的方式几乎是,“哦,日语中‘maybe’这个词的使用方式和英语‘maybe’这个词不同”。然而实际上,日语中根本没有“maybe”这个词。“かもしれない”就是“かもしれない”,它实际上不是“maybe”。这只是翻译者为了方便理解而建立的任意关联。显然,核心含义有很多重叠之处,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所以我的大脑就有了这样一个假设:日语中的 A 等于英语中的 B。即使我的大脑开始注意到 B 的用法和 A 不同,它们仍然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联系在一起。结果就是,我会注意到这影响了我将日语翻译成英语的方式。有时甚至可能是反过来。但很多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哦,刚才那个日本人说了什么?”,如果我听到“かもしれない”,我的大脑会自动把它翻译成英语的“maybe”,因为我脑中已经有了“‘maybe’就是‘かもしれない’”这种关联。即使我的大脑也知道“かもしれない”和“maybe”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不知道我有没有讲清楚,这可能有点微妙,但确实很有意思。
总之,这些都是我个人注意到的现象,基本上都是试图通过英语学习日语语法造成的。
我对此有几点想法。首先,我觉得我遇到的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学习外语语法时固有的问题。我觉得它们更像是糟糕的语法指南,或者糟糕的语法教学的副作用。我认为,如果我能写一本日语语法指南,就能避免我遇到的 99%的细微误解。一个方法是(当然我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个方法的人):与其说“かもしれない”的意思是“也许”,不如直接研究“かもしれない”的日语到日语的定义,然后把这个日语定义翻译成英语,并以此来教授。那么,解释就会变成这样:“かもしれない”意味着,该陈述有大约 60%到 70%的可能性是真的,或者说话者认为该陈述有大约 60%到 80%的可能性是真的。当你听到这种解释时,它对你的大脑的影响,和听到“哦,它意味着‘也许’”是不同的。相反,它会让你,它会帮助你更直接地掌握心理机制,或者至少它会促使你的大脑,比仅仅建立“A 等于 B”这种简单关联,更好地掌握心理机制。
我认为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释其他语法概念。而不是解释“哦,这个在英语里意味着 XYZ”,你只需要从更基本的原则出发,解释它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比如,当你有“A は B です”时,它的意思是 A 是主题,B 是在说关于 A 的事情。如果你这样解释,那么这和说“‘A は B です’意味着‘A 是 B’”就是不同的陈述。这可能很微妙,但我认为,你第一次接触这些语法概念的方式,真的会影响你的大脑从那时起解释语言的方式。所以我认为这实际上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所以这只是我的一个假设。我的假设是,虽然当你用母语学习外语语法时,会出现这些奇怪的影响,但其中大部分可以通过更好的语法解释来减轻。这些语法解释可能更难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能消化,但这可能是值得的,因为它能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是我的假设。
我要说的另一点是,我通过用英语学习日语语法而遇到的那些奇怪现象,我觉得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随着时间推移而自行消除了,尽管这确实需要很长时间。大概需要两三年。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用日语学习日语语法,我认为这非常有帮助。因为当我这样做时,我阅读了这些语法模式的日语解释,我阅读了更……我的意思是,我不认为这真的仅仅因为它是用日语写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当你用一种语言阅读该语言的语法时(比如你用英语阅读英语语法),它们不可能使用“A 等于 B”这种类型的解释。因此,它们被迫从第一原则进行解释。我觉得这才是关键。所以我觉得,如果你从第一原则出发进行解释,并且非常严谨,你实际上可以很好地解释日语语法。当然这不会是完美的。显然,用日语描述日语语法会更好,但你可以非常接近那个程度。
所以我想,基本上,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只通过沉浸来学习的人,和一个通过母语语法解释来学习的人相比,而且那些语法解释非常好,我认为后者实际上会更好。我认为后者的语言模型实际上会更准确。因为,再说一遍,就像我几分钟前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时说的那样,我的假设是,如果你只通过沉浸来学习一门语言,你最终不会得到一个完美的模型。你最终会得到一个几乎完美的模型,但它在某些地方会出现偏差。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要说的最后一点是,可能这两种选择都不会是 100%完美的。但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就像我说的,一旦你的目标语言变得流利,就回去用目标语言学习目标语言的语法。这真的可以改变你的视角。这也是我在日语学习中经历过的。我有很多“啊哈”时刻,比如,“哦,原来它真正的意思是这个。它并不意味着‘过去时’。它意味着‘完成’或者‘过去的状态’或者类似的东西。”如果你了解日语语法,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然后真的,你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变你解释事物的方式。现在,再说一遍,这里存在一种区别(如果我说这话听起来很自命不凡的话)。知识和洞察力之间是有区别的,或者至少在我现在使用的术语中是这样。因为你可以在书本上读到一些东西,然后在你的头脑中拥有这些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足以深刻地改变你感知语言的方式。因为你处理语言的大部分方式都是潜意识的。但是,当你有了洞察力时,它更像是半有意识半无意识的。就像你在阅读某些东西的那一刻,或者有时你只是在思考,突然灵光一闪,有了顿悟,感觉就像你对世界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你拥有这种洞察力时,我认为这足以真正改变你的感知。有时你仍然需要有意识地努力一下。这有点像,好吧,假设我正在阅读语法书。我学习了日语。现在我正在用日语阅读日语语法,我获得了一些顿悟,一些“啊哈”时刻。现在,当我听日语时,我几乎可以选择用我以前的旧方式来解释它,或者用新的方式来解释它。这有点像当你看到一张图片,它可以是一个花瓶,也可以是两张人脸,你可以随意切换视角。感觉就像那样,你可以用旧的方式看待它,也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它。而且你自然会开始倾向于用新的方式看待它,因为它会更合理。然后最终,这将成为你解释它的默认方式。
总而言之,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拥有更好的语法解释。这也是Refold希望将来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然后,在你的目标语言达到一定水平后,再用目标语言学习目标语言的语法。这将弥补任何遗漏之处,并纠正你可能存在的任何细微误解。
这就是我的看法。所有这些都可能取决于你的目标语言是什么,以及你的母语是什么。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与你的母语非常相似的语言,那么某些语法内容可能对你的大脑来说更容易理解,而不是学习一些非常陌生的东西。所以这也可能会影响结果。但希望我的回答解答了你的问题。我觉得我在这里啰嗦了很多,但我想尽可能完整地表达我的所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