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内容摘录自 https://www.youtube.com/@Refold/ 中 Matt 参与的问答。因内容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Q:
我是日本人,沉浸式学习英语快七个月了,开始学习英语已经十年,但时态仍然是我的一大难题。逻辑上,我知道该用什么时态,但直觉上我还没能掌握,必须把句子翻译成日语来确认时态是否正确,这让我很沮丧。我想听听你的建议,以及你对“持久性难题”的看法。比如,你花了多久才掌握日语中 wa 和 ga 的区别?在沉浸时关注这些难题能帮助掌握它们吗?所有人都能通过足够输入掌握它们,还是需要一定天赋?
A:
时态问题可能只是输入不足
我认为,你在时态上的困难可能只是因为输入还不够。你沉浸式学习英语才七个月,这其实不算长。语言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如时态,都可以通过大量输入自然习得。所以,继续坚持沉浸,增加输入量,很可能会让这个问题自行解决。
“持久性难题”与天赋的关系
有些语言特性确实很难仅靠沉浸掌握,可能需要天赋或额外的努力。比如,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日语时,音高重音是个典型的“持久性难题”。我自己沉浸了几千小时后,仍然没完全掌握音高重音。同样,对于日本人学英语,可能也存在类似音高重音的难点。
如何判断某个难题能否通过输入自然习得?可以观察其他沉浸式学习者的成果。以日语为例,我认识十多位英语母语者,他们通过沉浸自学日语,语法和词汇运用都很自然,发音也没问题,但音高重音普遍没掌握,除非他们特意去学。这说明,有些特性需要有意识的努力。
对于英语,目前学习英语的日本人数据还不多。但未来,如果有大量日本人通过沉浸变得流利,我们就能看到他们普遍欠缺什么。这些欠缺的部分,可能就是你需要主动关注和努力的地方。我觉得时态不太可能是这种难题,因为很多日本人学英语后时态用得很好。所以,你很可能只需更多沉浸就能掌握。
我的经验:wa 和 ga 的自然习得
你提到日语中的 wa 和 ga,我想分享我的经验。我完全是通过沉浸自然掌握它们的,没花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很难说具体用了多久,但大概在沉浸式学习一年内,我就对 wa 和 ga 的用法有了直觉。如果你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继续沉浸,可能也会自然掌握时态。
如何应对无法自然习得的内容
如果有些东西无法通过输入自然掌握,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沉浸中密切关注它。但要注意,你提到翻译成日语或逻辑分析,这不是好办法。这样做会让有意识的思维干扰直觉的培养。
我的建议是:目标是建立对时态的直觉,而不是分析对错。听到句子时,关注使用了什么时态,但别去想为什么正确或错误。比如,听到“He was running,”就注意“was running”是过去进行时,仅此而已。别分析规则,也别翻译。
通过这种方式,你的潜意识会逐渐识别时态的使用模式。你的任务是让时态在感知中更突出,就像在教科书上高亮重点句子。久而久之,大脑会自己建立直觉。这是 Refold 方法的理想状态。
如果直觉无法建立怎么办?
如果无论怎么努力,你的潜意识都无法形成直觉,就只能依赖有意识的控制,比如刻意记住规则。但这不是最佳选择。Krashen 提出的“监控器”理论认为,有意识思维远不如潜意识流畅和高效。
我自己的经验是,即使你有意识地练习,也很难达到直觉的准确性。比如,你可能会过度纠正常用正确的句子,或者在疲劳时出错,因为有意识的脑力有限。所以,依赖监控器永远不如潜意识直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