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ld Drafts 为什么母语者无法纠正你的每个错误

(本系列内容整理自 Matt 的相关视频,文本由语音转录翻译而成,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视频链接:{Natives WON’T Correct All Your Mistakes}

  • 本视频通过分析一位英语不错的日本朋友的对话,展示了非母语者即使水平较高也几乎每句话都有细微错误。
  • 试图让母语者纠正初学者的每一个错误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错误频率太高,且很多错误很微妙。
  • Refold 提倡通过大量输入培养语感,而非在初期过度依赖输出和纠错,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自然正确的表达习惯。

引言:分析非母语者的语言错误

我接下来要展示的片段,是我和我的日本朋友 Sachie 的一段对话。Sachie 的英语说得相当不错,进行日常对话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非常严格地审视她的发言,会发现她几乎每一句话里都会犯某种类型的错误。

所以,在征得她同意后,我会先播放这段对话。然后,我会再放一遍,并指出我能找到的每一个小错误或不准确之处。目的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如果你是一个外语初学者,想让母语者纠正你犯的 每一个 错误,这根本不现实。好了,我们来看看。

对话片段

Matt: 跟我说说你姐姐吧。比如她做什么工作,喜欢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告诉我所有关于她的事。

Sachie: 她刚满三十岁 (She just turned thirty)。她的性格 (personality) 有点害羞 (shy)。嗯……跟我正好相反 (opposite to me)。是的,她人很好 (very kind)。还有……她 14 岁的时候 (When she was 14),去了新西兰 (New Zealand)。

Matt: 去了多久?

Sachie: 出国留学 (Study abroad)。嗯……两年半 (two years and a half)。

逐句错误分析

我现在会回顾刚才的片段,每当我注意到任何听起来不正确、不自然或不像母语者(这里指美国西海岸英语)的表达时,我就会暂停。

  • “She just turned thirty.”
    • 她把 “turned” 发成了类似 “tanned” 的音,元音发错了。
    • 她把 “thirty” 发成了类似 “Sadi” 的音,元音和辅音都有问题。
    • 句子的重音似乎落在了 “turned” 上(TURNED thirty),而自然的说法重音应该在 “thirty”(turned THIRTY)。
  • “Her personality is shy.”
    • “personality” 这个词的发音有点奇怪,听起来像 “pa-sonality”,而不是 /ˌpɜːrsəˈnælɪti/。
    • 这句话本身语法没错,但母语者通常不会这么说。更自然的表达是 “She’s shy.” (她很害羞)。Sachie 这么说可能是受了日语思维的影响(L1 transfer),日语里描述性格时确实会用到“性格是……”(性格は〜)这样的句式。
  • “Like opposite, opposite to me.”
    • 首先,“opposite” 发音错了,听起来像 “opo-jeet”。
    • 其次,她说的是 “opposite to me”,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the opposite of me”。这里漏掉了 “the” 和 “of” 两个词,并且介词用错了。
  • “Yeah, she’s very kind.”
    • 听起来有点像把 “very” 发成了 “berry”。
  • “When she was 14…”
    • 这句话缺少自然的连读/缩读。母语者可能会说 “When she wuz fourteen”,“was” 会被弱读成 /wəz/。但 Sachie 把 “when she was” 中的每个词都分得很开。
    • 句子的重音分布不自然。自然的说法重音在 “fourteen”(When she wuz fourteen),但她的重音听起来比较平均地分布在 “when she was” 上。
    • “fourteen” 的元音发音有点奇怪,听起来像 “four-teen”,而不是 /fɔːrˈtiːn/。句尾的语调也有些不自然地下落。
  • “…she went to New Zealand.”
    • 首先,“New Zealand” 发音不准,听起来像 “New Zee-land”。
    • 同样,这句话也缺少缩读。自然的说法是 “She went to New Zealand” (/ʃi wɛntə n(j)uː ˈziːlənd/),“to” 会被弱读成 /tə/。但她说的是 “she went to…”,每个词分明。
    • 句子的重音分布也不对,自然的重音应该落在 “New Zealand” 上。
  • “Study abroad.”
    • 她说的是 “abroad” (/ˈæbrɔːd/),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并且元音发错了。正确的发音是 “abroad” (/əˈbrɔːd/),重音在第二个音节。
  • “Um, two years and a half.”
    •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two and a half years”,而不是 “two years and a half”。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这段很短的对话里,Sachie 还是犯了不少错误,有很多发音上的小问题。起初,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太严格了,但实际上,她的发音里还有很多细微的地方听起来不对劲,我甚至都没指出来。如果我真的要逐个辅音、元音、语调去挑错,那我得给每句话列出更多的问题,这个视频就会变得太长了。

为什么逐一纠错不现实:Refold 的观点

让我退一步解释一下我做这个视频的原因。基本上,Mass Immersion Approach (Refold 的前身) 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如果你想真正流利地掌握一门外语,那么在学习初期,花大量时间尝试说或写目标语言,其实效率不高。

相反,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专注于获取目标语言的输入(input)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和听你的目标语言。通过这样做,你能把语言从外部“输入”到你的大脑里。只有当语言完全内化在你脑中之后,你才能自己很好地把它说出来。

这一点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语言在难以预测的方面是高度具体的”(Language is highly specific in unpredictable ways)。我之前做过一个叫“语言不是数学”(Language Isn’t Math)的视频详细讨论过这个话题(链接在描述里,强烈推荐去看一下)。简单概括就是:对于任何你想用某种语言表达的意思,通常只有有限的几种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是母语者会使用的。

例如,在英语里,固定的说法是 “Hey, can I get your phone number?” (嘿,能给我你的电话号码吗?)。而在日语里,他们会说「電話番号教えて?」(Denwa bangō oshiete?),字面意思是“能教我你的电话号码吗?”。这背后没什么道理可言,它们只是任意的固定短语,但母语者几乎总是用完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词语、相同的顺序来表达这些意思。

反驳:仅仅依靠母语者纠错够吗?

这意味着……如果你事先不知道母语者会用哪种确切的方式来表达某个特定的想法,那你自己就不可能正确、自然地表达出来。你会不自觉地用母语思考,然后试图用你背过的语法和词汇,把母语的想法“转换”成目标语言。这就会导致你说出不正确、不自然的句子。如果你反复说这些不自然、不正确的表达,它们就会变成坏习惯,变得非常顽固,以后很难改掉。

这一点对于发音领域同样适用。如果你没有花几百甚至几千小时去听目标语言,你就无法真正知道元音和辅音应该怎么发音,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调才自然,句子里哪些部分、哪些词应该重读,或者用更高/更低的音高来说才听起来自然等等。由于你对语言应该如何发音的理解存在这些“漏洞”,你最终会用类似母语发音的方式来填补这些漏洞。这就是外国口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与其养成一堆坏习惯、说一堆不自然、不正确的表达,然后再费力去纠正,不如等到你已经通过大量输入知道了如何自然、正确地表达你想说的所有内容之后,再去练习输出,这样就能第一次就建立良好的习惯。

针对这个观点,一个常见的反驳是:即使你是初学者,也不用担心通过说话养成坏习惯,只要你每次说话时都有母语者帮你纠正就行了。

我希望通过这个视频表达的是,这种想法根本不现实。因为即使是像 Sachie 这样水平相当不错的学习者,仍然几乎每句话都有一两个错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初学者,那么你可能每句话会犯 10 个甚至更多的错误。指望一个母语老师纠正你每一句话里的每一个错误,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现实中会发生的是,老师可能会挑出最明显的错误,每隔几句话纠正一两个地方。而所有其他更细微的错误,无论是发音、用词还是其他方面,很可能就被忽略了。结果你还是会重复这些错误,很可能养成很多坏习惯。

而且,就算你真的能找到一个老师,愿意帮你纠正每一个小错误,哪怕这意味着每说一句话,老师就给你列出 10 个你做错的地方,这仍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即使有人把这一长串你犯的小错误都告诉你,你真的能把它们全部内化,并用来防止自己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吗?

很可能不行。大部分纠错可能你根本听不进去,或者左耳进右耳出。下次你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在说话的时候,你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仔细思考所有细节,回忆过去收到的所有反馈,确保自己说得完全正确。你只能依靠你的直觉。

所以,如果你的直觉本身就是不自然、不正确的,那你基本上就“没救”了。

因此,学习如何用接近母语者的方式说话,更明智的方法是:先让自己大量接触目标语言的口语和书面内容,通过长时间的输入(input)来培养对自然性和正确性的直觉(intuition)。然后,让这种直觉来引导你,这样你就能在第一次练习输出时就建立良好的习惯。即使你犯了错误,也能凭直觉理解为什么错了,并自然地进行调整,而不会养成根深蒂固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