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Piotr Wozniak
- 链接:https://supermemo.guru/wiki/Productivity_vs._creativity_dilemma
- 翻译:ChatGPT o1
- 本文探讨了作者如何通过改进时间管理和创造力分配,在多重目标下保持高效率,并持续提升个人生产力。
- 作者介绍了其 40 多年来提升生产力的历程,重点是 2023 年提出的“创造力杂耍”方法,即根据每日的激情选择优先任务。
- 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当日的激情和兴奋程度来选择优先处理的创造性任务,并辅以任务清单和计划工具,以实现高效和快乐。
以下内容基于 Dr Piotr Wozniak 的文章,是 SuperMemo Guru 系列关于记忆、学习、创造力与问题解决的部分内容。
最大化生产力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 2023 年提升个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或许对那些希望在多重目标下最大化创造力与生产力的人会有所帮助。
进入大学后,我的人生一直在创造力与生产力之间作战,但这场“战争”其实很享受。创造力与生产力本质上相互促进,不过创造力往往会走向无序,带领你去无法预料的方向。比如,我在大学前四年一直在科学与音乐这两大兴趣间冲突不已。为了生产力,我让音乐在这个“战场”上牺牲,写了三封信给我当时参与的三支乐队,然后在最有希望的发展阶段退出,只为了把精力全部放在科学上。
四十年来,我不断提升生产力,但从未想过要削弱我的创造潜力。到 2023 年,我又发现了新的方法来扩充我原有的工具组合。考虑到这场“战争”已打了 43 年,却依然有新的突破点,我自己也觉得惊讶。一般人会认为,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势头会走下坡路;但从我的情况看,食欲不减,创新也不减。
早先我就提出过,当我涉足社交媒体时,我的生产力会面临风险(参见: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我还投入了改革教育的计划。我的日程本来就排得满满的,从清晨到就寝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凑,如今再加一个重大目标,势必引发生产力的波动,需要我去调整思路。
在 2000 年初,我还相对容易保持高生产力,因为那时我完全专注于incremental reading。如今,我不仅有更多的目标和责任,还得不断帮一些家庭摆脱“应试教育”的高压束缚,这几乎也够当做一份全职工作了。
本文将回顾我自己如何一步步改进生产力,并在不牺牲兴趣、激情、创造力或健康的前提下,将更多目标塞进 24 小时之内。
结论:在不损害创造力的情况下,中年以后仍然可以持续提升生产力。
我的经历
我承认,我的生产力已经算是非常突出。但我也认为,绝不该压抑自己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渴望。如今,似乎再也挤不出做更多事的空间了——我睡得少,吃得快,运动时间也不能少,否则我会快速退化。我也很难再加什么新梦想而不影响现有的梦想。然而在 2023 年,我还是想出一个小窍门,或许能进一步突破极限。若不理解我个人背景和生产力的相关术语,很难说明白这个窍门。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最高创造力高峰期来挑选当日最适合的创造性任务。
以下是我的经历,若你已熟悉微观规则(micro-rules)、日程计划(Plan)以及任务列表(tasklists),也理解我在睡眠、创造力周期和最优问题解决方面的观点,可以跳过这部分。
我的生产力故事及重要里程碑:
- 1962-1980:年少时的完全随性:自然成长、海量学习、大量运动,都没出现什么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凭借自由和对兴趣的热爱,表现还算出色。我那时的方向看似浪费时间,比如拳击、音乐、饲养宠物、无伤大雅的“生态恐怖主义”(ecoterrorism)或“竞技性犯罪”(competitive crime)等等。但正是在那期间,我对科学、生物化学、大脑、记忆的兴趣逐渐萌芽。
- 1980-1983:有了远大目标后,对生产力的不满逐渐增大。比如,IVS 理论启发我,应该努力追求“人类不朽”。这立刻让我觉得时间不够用,同时对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对自身记忆力的不满催生了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的概念(可见:间隔重复的真实历史)。
- 1983:微观规则(micro-rules)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比如英语、数学、物理及生物学学习突飞猛进。
- 1983-1990:每日用在健康、学习、乐器演奏等有明确目标的高效时段逐渐从 65 分钟延伸到全天。对长期目标的追求逐渐占据我的全部时间(同样参考 IVS)。一些微观规则也引发了“社会摩擦”。例如,我宣布自己不再参加婚礼、葬礼,一下子就多出数周时间用来提升效率,也学会如何顶住文化与社会对创造性思考的压制。此后几十年里,我的一些“疯狂规则”甚至成了“挡箭牌”,比如想拉我入政治圈时,我就直接说自己坚持赤脚生活方式(详见个人简介)不合适。
- 1986-1987:第一次尝试用电脑来安排每日计划,但因生活太混乱外加计算能力(ZX Spectrum 时代)有限而失败。有意思的是,比尔·盖茨的第一段“编程经历”也做过类似事情,但他成功地为学校排了课程表。
- 1990:在纸上用固定时间表(Plan)规划一天。这种做法只有在摆脱大学的混乱后才行得通。从那时起,我的日程开始有规律,但不会让人觉得单调。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这样的日程习惯。
- 1993:引入任务列表(tasklists)。将大量任务按“生产力收益”(即 value/time)来排序(第一个简单的任务调度程序写于 1993 年 11 月 18 日)。
- 2000:在 SuperMemo 中使用Plan来安排日程,减少对固定时间块的依赖,给创造性工作留下更多空间。整个日程可以根据起床时间灵活调整,以匹配自然创造力周期。就连就寝时间和其他“固定”项目也能随之调整。
- 2003:给自己制定一套规则,并在每天开始时温习一遍,使它们时刻保持新鲜感,比如“Plan 至高无上”“早起先干创造性工作”,以及“起床后先读规则”等。这些规则旨在提醒自己:不要浪费脑力高峰期在较低价值的事务上,或者被不重要的事情耽误。
- 2003-2017:高度聚焦于在 SuperMemo 中进行incremental reading,生产力非常高。
- 2017:开始为 SuperMemo Guru 写文章。这些文章最初是给别人看的,但也可以用 Media Wiki 的方式进行增量式写作,对我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同样有帮助。我每次回头对比几年前的笔记,都能学到更多关于我自己的东西。就连现在重读本文,也让我再次加深对生产力的认识。
- 2020:新增一项工作:帮助孩子们摆脱学校束缚(罢课、教育法案等)。这算是从提升学习效率,到尽力提升全人类智力水平的自然延伸。我介入教育改革后,社交媒体和各种社交互动带来不少混乱和干扰,生产力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参见: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
- 2023:早晨灵活切换创造性工作的新方式。在每天最“高能”的创造力巅峰时间,通过热情与直觉来选择当天最合适的创意方向(下文会详细解释)。除非有特别强烈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冲到脑海,否则我每天都会先过一遍主要创造性项目,看看哪一个更能激发兴趣和潜能。(本文以及这个想法本身,就诞生于 2023 年 10 月 27 日清晨的一次灵感爆发。)
我一生中改变生产力的重大里程碑分别是:(1) 微观规则(1983 年),(2) 任务列表(1993 年),(3) Plan(2000 年),以及 (4) 生产力两难问题(2023 年)。
提醒:如果以上内容让你心血来潮,想“明天就开始超负荷运转”,请留意:微观规则才是关键,它们需要花费数周、数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去适应。比如你想一口气就“跑马拉松”,结果大概率就是受伤。
待做的事情太多
2000-2010 年的简单状态
对我来说,在 2000 年初要最大化生产力其实很容易。当时我只做两件互相促进的事情:用incremental reading学习,以及改进incremental reading相关功能。它们高度融合,让我在研究大脑、睡眠等问题时,不断学习并改进学习工具。那时恰逢维基百科崛起,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咖啡时段
根据自然创造力周期理论,最适合创造性工作的时间往往在清晨。我每天先喝 500 毫升咖啡,等到脑子开始“飙高峰”——通常在咖啡喝完时到达巅峰。我会用这段时间做incremental video,或四处走动,思考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参见:如何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是后者,大脑往往能量更足,但持续时间也更短。
平时我会利用咖啡带来的刺激,在incremental video里探究各种主题,为之后的创造力爆发做准备。
主要创造性时段
在 2000 年初,我通常第一件事就是在主要创造性时段里编写与incremental reading相关的程序,同时自己也用该程序学习。当我遇到任何问题或 Bug,就会立刻修改,再继续学习。就这样,我的早晨几乎没有“两难”,因为大部分时段都给了 SuperMemo。
强制学校教育的冲击
大约在 2016 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为“取消强制学校教育”发声的最佳人选之一。因为我有 30 年的数据,可以精准观察自由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发展、衰退及涌现出的新知识点。incremental reading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学习,并且还能记录完整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角度,能看到兴趣如何生长与分支,也能了解新旧知识在大脑中的演化过程。(可参见:人脑到底能容纳多少知识?)可惜的是,学校一直侧重短期的死记硬背、考试和分数,从而掩盖了学习的真正本质。和专注研究自由儿童的 Peter Gray 一样,我也能用自己的亲身数据来理解人类或动物(如老鼠)学习的共通规律。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进化赋予人类的大脑优势。
明白这些后,我就多了好几个重要的行动方向:如何废止强制学校教育,并且用最好状态去思考相关法律提案。但我的早起时段只能选择一个主要目标,要么是写代码、要么是写文章、要么是做法律文案,这就产生了“我早上先干什么”的两难。
SuperMemo Guru
2017 年,我把增量写作(incremental writing)纳入清晨的创造性工作之一,尝试过两种模式:“项目周期”与“Plan 时段选择器”。
- “项目周期”模式:如我打算写一篇关于“最优问题解决策略”的文章,就专门拿 10 ~ 100 天来完成。那几天里,每天起床就先写作,SuperMemo 放在随后若干小时之后。每个项目都会用特定的日程模板(在Plan里)去安排每日时间。
- “Plan 时段选择器”模式:如果近期没有在进行大型项目,就让Plan在多个活动(如写作、编程、学习)中随机挑选一个做“首要时段”。也可能会按照星期几来分,比如周一早起写作,周二早起编程等。有时我手动调整顺序,如果我在某个工作上有“冲刺期”,就优先做它。
多项目并行
到了 2020 年,上述方式已不够用,因为我同时要做的创造性工作项目太多,其中还包括社交媒体——这是个在创造性方面“相当危险”的平台。社交媒体确实能带来信息和灵感,但它的设计本质是“让用户沉迷”,而非提高生产力;相比之下,像维基百科更适合用增量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完善。
到 2023 年中,我有 7 个主要的创造性目标,彼此又有一定协同作用。它们大多与 SuperMemo 和学习相关,但我也得花费精力来推动“废止强制学校”进程。有时候光这些都排不过来,而改革教育又绝对需要我的最佳脑力状态。所以,我想到了“创意切换(creativity juggling)”这项新实验。早起我不再先回顾各种微观规则或执行Plan给出的日程,而是先进入一个“创造力-生产力两难”思考时段,翻看自己列出的“主要创造性活动”,看看哪个最能激发当天的激情,然后把它排在第一位。
创造力切换(Creativity juggling)
在 2021-2022 年间,我的生产力因罢课及教育改革而下滑很多,学习了各类全新的活动方式,包括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本身并不是增量式学习的好平台,有时甚至会带来负收益。为了在社交媒体上保持生产力,我借助了 SuperMemo 的任务列表等功能。可当项目越积越多后,早晨的创造性时间就必须进行重新思考。2023 年,我就开始实验“创造力切换”,一边保证思维的灵活度,一边让生产力最大化。简单说,就是“用热情和兴奋度来决定早晨的工作项目”。
如果你对早起该做什么犹豫不决,凭“激情”来挑选其实很不错。
具体做法如下(若还是抽象,可以先看文末的示例):
- 活动列表:先列出最依赖创造力的项目,即 Activities。这些项目若放在一天的中后段做,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写本文这类写作需要头脑的巅峰状态,才能呈现最好的思路和热情。拼写、结构或语法等修修补补工作,可以放到后面做;但如果灵感在头脑中停留时间太久却没落到纸面,那就很难再复现原来的激情。
- 每个活动下面的具体任务: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任务列表或incremental reading过程,我会把那些最具创造力或最紧急的任务列在首位,称为 Tasks。我自己用一个名为 tasks.kno 的 SuperMemo 集合来记录这些“活动”和“任务”,只是一段简短的文本主题(topic),每个项目写上一两行要点。
- 解决两难:每天早起,我会先进入一个 Dilemma 时段(即“创造力-生产力两难”时段),而不是立刻执行Plan。在这个时段里,我会看一遍 Activities 列表,并快速浏览各个项目下的 Tasks,根据内心的“热情度”来判断哪一个项目会让我当天的创造力最大化。并不是简单地看任务的优先级或“价值/时间比”,而是凭借一种深入的直觉。
- 最终安排:一旦选好目标活动,就开始排日程,把这个活动的“创造性时段”紧接在 Dilemma 之后。
在实际操作中,“两难”阶段可能只要几秒,也可能要几分钟。有时候我醒来就已经知道那天最想做什么;但也常碰到“灵感撞车”或“无灵感”,得花些时间来审视各个项目,直到看到哪个能真正引起兴奋——或决定“最近忽略了哪些项目,需要给它们一点补偿”。一旦开始动手,那份热情又会被进一步激发。
这套方法是否会彻底改变我的生活,我还不确定,但看起来至少有助于降低“只有一天时间,想做无数事”的冲突感,帮助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平衡好各项任务。
2024 新年计划
很多人喜欢做新年计划,但对我来说,却很难做大刀阔斧的转变。因为在几十年的微观规则积累下,我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惯性;就像知识被反复巩固,会有更高的“模型惯性”。这意味着 2024 年和 2023 年不会有太大区别,主要还是学习、健康、教育和 SuperMemo 这四大支柱。就连减肥这种小目标,我都无法“特意”去执行,因为我的饮食和作息都被一套系统所约束(参见:最优饮食)。
不过,我有个小小的习惯,源自一种有趣的信念:“跨年夜的零点,你在做什么,就会影响新一年的生活重心。”跟本文的思路有点类似,我每天早起先处理“创造力-生产力两难”问题,于是我就想把这种方式也带到 2023/2024 年的跨年夜。想着:“那时我该选做什么,来给 2024 年定下基调?”
一开始想,也许我应该加强那些“被忽略”的事情,比如更规律的运动(2023 年老是莫名其妙受小伤),或者优先处理 SuperMemo 19 的一系列小需求,又或者去翻看那堆山一样的未读邮件。
最后我还是选了用 SuperMemo 做一些简单的复习(repetitions)。这是因为incremental reading具有“神奇增效”——它能驱动我在各个方面的思考,不管是健康、大脑、历史,还是教育,都可能在过程中激发新想法。缺点是要想体会这种“魔力”,得先有一个足够庞大和深度的学习库,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在 2023/2024 年跨年夜的零点,我刚好在复习关于降钙素(calcitonin)的一道习题,完成的时间点是 0 点 10 秒。接着又顺手查了查激素水平和学校教育压力、抑郁的相关性。虽然没啥重大突破,但一次又一次提醒我:“创造力才是让人快乐且高效的关键驱动力。”这也算是对我“创造力-生产力两难”方法的验证。
当无特别灵感时,incremental reading 就是我“默认”的两难解决方案。
幸福感因素
在分析这套“创造力-生产力两难”方法时,我发现自己之前忽略了一个与幸福相关的重要因素:当你有一个庞大的任务列表或 SuperMemo 学习库,就会消除现代社交媒体里“错过什么”的焦虑(FOMO),因为无论如何,你总有无数事情可做。即使是最糟糕的日子,也能在列表里找到与你当下状态相匹配、且能带来正向反馈的任务。智力的核心在于“自由选择”,物理层面上,大脑会给“自由选择”带来的智力行为更多正反馈。 同样,幸福感也来自于你可以随时“自由挑选”自己想做的事。当每天一睁眼,就有一堆富有吸引力的选项时,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创造力、生产力以及那种由衷的快乐。这与当今世界大多数孩子的处境截然相反,他们一早醒来就得去应付强制学校教育安排的作业和考试。
示例:2024 年 7 月 30 日
在 2024 年 7 月 30 日那天早上,我刚醒来就想到要描述我的晨间例程和“两难”过程,于是写下下面的文字。其实当时已经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为了给这篇文章提供案例,我假设自己再进行一遍“纠结”流程,让大家看到它是如何运作的。
我先打开存有“创造力-生产力两难”的 tasks.kno 集合,里面有 8 条记录,对应 8 大类活动。每一类项目下,我都标注了几条优先任务,比如写作、编程、学习等等。我先看到一个和“Hanford 错误”有关的写作项目;思考后发现细节已经抽象化了,需要先去检查一下“不要教孩子阅读(Don’t teach your child to read)”相关的笔记,然后修正文本中的几个 Bug,再把“Emily”从“最核心任务”里移除。接着我看到了关于“知识估值图(knowledge valuation diagram)”的记录,这个话题对于阐明学习的乐趣很重要,且修改所需的工作量很少,价值却很大,所以我决定先把这个图的相关解释补充到 supermemo.guru 上。
做到这一步时,我又想起该分析一下某位老师在对待概念网络和智力力量上的思考误区。他不理解自由学习里知识的涌现性。我就把这个“小任务”也丢到 guru.kno 任务列表里,这个列表如今已有 977 条项目,加上其他所有topic一共约 5.6 万个条目。有的人可能觉得数据量很大,但要注意连你给我的邮件、或者我看到社交媒体上的评论,都会被扔进这个庞大的增量写作学习库。
接着,我再看看 SuperMemo 19 项目的优先任务,比如与 supermemo.com 的同步,这个有高优先级,但需要团队沟通,假期期间各方很难凑在一起讨论;还有个关于优化解锁密码的需求,让用户能在两台电脑上更方便地使用 SuperMemo。看起来虽然和“教育自由”关系不大,但对部分用户很重要,所以也列在我的关注清单里。再翻到对应的任务列表,发现修复 YouTube 脚本的 Bug 对我也有帮助,只需一两分钟看看同事发来的修正邮件就行。而且还有个特别棘手的问题:SuperMemo 在处理维基百科文章分割时出现了故障,估计要花较多精力才能修复。另外,某位用户还在催我们去掉 2GB 文本库的限制,也许不算很难,但得先处理维基百科分割这个更紧急的需求。
然后,为了演示incremental reading是如何激发灵感的,我又做了几道复习(repetitions)。第一条就跟海马区如何通过多巴胺和阿片类受体调节大脑对新鲜知识的兴趣有关。下一条依旧是关于伏隔核(NAc)和腹侧被盖区(VTA)在学习乐趣中的互相作用。然后翻到一篇有关波兰教师现状的文章,提到许多老师辞职,这让我再次感叹波兰教育系统确实很糟糕,也验证了“学校系统迟早得崩溃”。我这时又想写点东西去帮助老师们了解自由学习,但碍于大家文化背景、认知结构都不同,也许还得写波兰语版本。可我自从 13 岁写过生物学教材后,就再没写过像样的波兰语长文了……
在这个 tasks.kno 文件里,我还看到一堆别的工作:比如联系某国会议员、向某人解释怎么在 SuperMemo 里导入 Edge 浏览器的收藏夹、研究 SuperMemo 的推广联盟方案、查看 SuperMemo 19 测试反馈邮件(迄今尚有 689 封尚未细读)……一番查看下来,已经快中午了。因为我计划早点去运动,结果今天“最关键的项目”还没开始也不打紧,我已经完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整个“两难”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接下来三天里,我的早起例行和这个“创造力-生产力两难”依旧是我关注的重点。维基百科拆分功能的修复,最后挪到相对靠后的时段才做,但总体进展没被耽误。
如想看更多例子,可参考:我的 2024 年 6 月 20 日清晨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