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沃兹尼亚克
链接:https://supermemo.guru/wiki/Planning_a_perfect_productive_day_without_stress
翻译:Gemini-exp-1206
- 利用SuperMemo的「计划」功能,规划高效且低压的创意工作日。
- 「计划」的核心是根据人体生物钟(昼夜节律)安排活动,最大化效率和愉悦感。
- 「计划」并非僵硬的日程表,而是灵活调整以适应个人需求和突发事件的工具,最终目标是提升效率并享受生活。
本文是彼得·沃兹尼亚克博士关于记忆、学习、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 SuperMemo Guru 系列文章之一。
规划充满创意的一天
在需要创意的领域,有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确保高效和低压,那就是:规律的日常安排。顶尖的创意人才在他们的「灵感爆棚期」都会采用一套精心调整过的日常安排。这样的安排必须始终完美地适应「自然创造力周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日程安排的可重复性使得「微调」变得容易,而这些小调整能带来「大不同」。如果说现代生活方式像是在一条崎岖不平、交通拥堵的道路上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么「创意型」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枚火箭,在轨道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就能确保它稳定地朝着一个遥远的目标前进。Windows 版 SuperMemo 包含一个名为 「计划」 的日程管理器。这个简单的日程管理器提供了逃离现代生活混乱的一剂良方。通过保护「创意型」的生活方式,「计划」对提高效率和减轻压力有着强大的作用。
「计划」背后的一些通用理念可以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实践。如果你不想使用电脑或 SuperMemo,请阅读「自然创造力周期」和/或「如何解决任何问题?」。这两篇文章都解释了如何利用昼夜节律周期的力量来最大化创造力。
「计划」的魔力
SuperMemo 中的 「计划」 选项具有神奇的力量!许多用户觉得它很多余,很少有人尝试使用它,尝试过的人也经常以失败告终。但那些「坚持下来」的人都承认:「计划」有魔力,而且「计划」让人上瘾。
「计划」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把单调的生活变成永无止境的「高效快乐之流」。「计划」是把一天的活动安排到每一个细节。这听起来像是给机器人用的工具,而不像是给人用的。那么,它是如何施展魔力的呢?
要想真正爱上「计划」,你得有点「效率狂」那股劲儿才行。如果你热爱学习、解决问题、打破记录或者实现里程碑,那么「计划」很可能会给你带来魔力。而且它不会给你的身心健康带来任何风险。如果你热爱高效但又饱受「拖延症」的困扰,那么快乐可能会「加倍」。
免责声明:「计划」对我有用。我周围的许多人都试过了,但没能体验到它的魔力。这有点像我的「预防感冒和流感的独家秘方」:它效果拔群,但却像「无人信奉的宗教」。然而,从无数的例子中,我发现对我有用的东西,几乎总会在我周围引起质疑。但同样的事情,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几十年后就会有人「追随」,甚至可能风靡全球。「间隔重复」就是个例子,它一开始被各种嘲笑,甚至在我自己家里也是如此,但 30 多年来,它的人气一直在缓慢上升。
「计划」的神奇力量主要源于将人类的生产力需求与昼夜节律周期相匹配。昼夜节律周期是人类生理学中最被低估的现象之一。同一项活动可能会让同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感受到「折磨」或「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感知」上的「天壤之别」源于一个因素:昼夜节律相位。在一天中,假设这是「美好」的一天,我们都会经历从「天才」到「笨蛋」的转变,从「英雄」到「弱鸡」的转变,从「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到「毫无灵感的僵尸」的转变。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遵循昼夜节律周期的规律呢?因为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这个周期可能会被削弱、被「拉平」,或者对大多数人来说,变得「混乱不堪」。一个早上 6 点赶着去托儿所的职场妈妈,不可能「享受」「发挥她最大大脑潜能」去搞「创意」的快乐。正是「生活方式」和「各种必需」压抑了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校完全毁了他们拥有快乐一天的机会。对于那些被公司严格制度压制的人来说,几乎没有空间进行能让身心「焕然一新」的「自由创造性思考」。我意识到,像本文所建议的那样「计划一天」,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做到:那些「自由」、「健康」并且「足够坚定」的人。然而,本文概述的这些想法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启发。最重要的是,我想让大家认识到昼夜节律周期的强大力量。
核心理念
**「计划」**背后的核心理念是列出你想要做的事情,以及你想为每项活动分配多少时间。「计划」会将你的「愿望」安排到一天的日程中。它会帮你把那些必须在特定时间做的事情「固定」下来(例如午睡),并且保持那些不能压缩的活动的「刚性」(例如洗澡)。它还能应对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那些一定会让你「措手不及」的「小意外」和「突发状况」。
有关技术细节,请参阅:「计划」。
「计划」的优点
-
活动与昼夜节律周期的完美匹配
-
完美保护「自然创造力周期」
-
完美适应优先事项和紧急情况
-
平衡的学习、创造力、锻炼、膳食、睡眠等。
-
以「牺牲」低优先级活动为代价换取高效率
-
看似单调的日常安排被丰富的创意追求完美地「补偿」
-
让周围的人知道「你的时间很重要」,建立起「抗社交压力」的能力
-
让大脑习惯「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
让大脑逐渐适应并享受更多类型的活动(参见:通往「开悟」的「计划」)
-
轻松适应「优先级变化」
-
轻松适应「意外事件」
-
轻松应对「额外的创意迸发」
-
轻松应对「状态不佳的日子」
-
轻松适应「情绪波动」
-
轻松地「渐进式」走向「完美」:重复的日程安排让你更容易记住许多「日常小习惯」
-
良好的「进展」激发「热情」
-
「细分任务」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
轻松应对生物钟造成的「效率下降」(例如选择能让人「充满活力」的时间段)
-
针对「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的专门日程安排
-
睡过头「不再是问题」
-
轻松管理「时间疗法」(例如进行「相位移动」,避免失眠,计划未来的事件等)
-
每月和每年的「效能」统计
-
带有每日活动记录的「低成本日记」
-
未来:昼夜节律分析。我很期待看到 SuperMemo 能绘制出各个活动的昼夜节律图。也许有一天,可以将「生产力指数」与「昼夜节律变量」关联起来
昼夜节律的完美契合
「计划」 最大的「魔力」在于将日程安排与昼夜节律周期「完美契合」。所有学习、创造、问题解决、写作等都必须在良好的夜间睡眠或良好的午睡之后立即进行。睡眠后的前 3 个小时「最关键」。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把需要创意的活动推迟,效率会直线下降,乐趣会大打折扣,热情可能只剩下「全力以赴」时的三分之一。如果孩子们能在早上进行他们自己喜欢的学习,那么他们一天剩下的时间都会「笑逐颜开」。但如果他们必须早起去上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折磨!在一个外行人看来: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但实际上,在一个「精力充沛」、「准备充分」、「兴致勃勃」的大脑中,会发生截然不同的过程。
强调以创造性活动开启一天,并不意味着一天中剩下的时间就被「浪费」了或者乐趣减少了。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并不需要「清醒的头脑」。比如锻炼、社交、陪伴家人、下单购物、做手工、刷社交媒体、处理待办事项等等。还可以在日程安排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良性应激」来「激励」大脑。最后,在睡觉之前,仍然有很大的「享乐」空间。当大脑「运转」开始变慢,不太愿意接受新的脑力挑战时,「被动学习」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喜欢在睡前 2 小时听讲座和采访。听东西不需要光线,而且非常有助于保持健康的「睡眠相位」。看看新闻或者电影也很有趣。对于那些因为深夜阅读而「睡眠相位」紊乱的人来说,读小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活动的「被动」和「不费力」的特性与一天中的这个时间段「完美匹配」。现在有太多人,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庭,还想把「费脑子」的活动「硬塞」到睡觉前的时间。这不仅因为压力、强光、电脑屏幕等原因影响睡眠质量,也违背了「大脑健康」,而且是「徒劳无功」的。准备睡觉的大脑,只展现了它「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小部分。虽然可以「鞭策」大脑进入工作状态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但「计划」的魔力恰恰在于避免这种「不愉快」。活动必须与昼夜节律周期相匹配!
另请参阅:自然创造力周期
最大化专注和精力
像「番茄工作法」这类时间管理技巧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将时间分成「小块」更容易让人「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对于那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工作来说尤其如此,如果在计时器上清楚地标明了工作的结束时间,就能更容易地应对这些工作。「时间盒」是解决「拖延症」的「良方」。
「计划」 可以根据需要和能力调整时间段的长度。如果某个时间段变得越来越「令人不快」和「低效」,那就「果断」缩短它。取得一点小进展也比陷入「拖延」的「死循环」更有意义。如果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对工作的专注,例如由于对「效率」的感知提升,那么时间段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延长。
1 分钟的价值
在使用 「计划」 后,你对「一分钟」价值的「感知」会发生「巨变」。如果一个朋友在上午 10 点给你打电话,而你还有一整天的时间,那一分钟感觉「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一个朋友在你分配给处理电子邮件的「10 分钟」时间段中间给你打电话,你很可能会非常「恼火」。因为总是有「回不完」的电子邮件,而不是生活中「用不完」的时间。每一次「打扰」都会增加「积压」和「压力」。「计划」中紧凑的日程安排可能会「压力山大」,甚至会让你「生病」。但你学会所有避免「打扰」的技巧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避免压力,你会很快「上手」一些简单的技巧,例如,「关掉手机」。如果你正在执行「计划」中的日程,你会「珍惜」每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你的压力水平会「远低于」基线水平。你和周围的人都会逐渐「习惯」并「尊重」你的时间。从长远来看,「计划」实际上可以「减轻压力」,并增加「高效」带来的乐趣。
无需休息
所有「效率大师」都会告诉你「要休息」或者「调整你自己的节奏」。但使用「计划」就不需要这样了。这是因为你真正需要的只有两种类型的休息:
-
睡眠休息
-
因疲劳而休息
「夜间睡眠」和「午睡」的休息时间已经安排在你的日程中了。它们是你计划的一部分,不会造成任何「干扰」。
因疲劳而休息可以通过「改变活动」来轻松解决。如果是「体力」上的疲劳,你可以通过「动脑」来轻松「休息」;如果是「脑力」上的疲劳,你可以通过改变活动类型来轻松解决。如果你进入了一个良好的「节奏」,你就能非常准确地知道「何时」以及「何种」疲劳会出现。然后,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计划你的一天,让一种类型的活动成为另一种类型活动的「休息」形式。
当然,也存在「不完美」的日子和「糟糕」的日子。那些日子可能需要在特定日期对日程安排进行一些更改(包括休息)。
高效率
当一位朋友注意到我浴室的灯太亮了,不符合我的 「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 原则时,他建议我「直接」换一个亮度较低的灯泡。他不知道,因为有了「计划」,我反而会严重「拖延」。像换灯泡这样简单的活儿可能会在我的任务清单上「躺」好几个月。如果一项工作不够重要,或者太费时间,那它基本上就「没戏」了。你可能会问「需要多少个 Woz 天才能换好一个灯泡?」。
我在附近的朋友们都「井井有条」。他们能按时送孩子上学,也有时间去看医生,家里也收拾得「干净整洁」。然而,在我的朋友们身上,我也看到了「效率瘫痪」。他们的生活被各种任务和杂事占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或者搞搞自己的「创意项目」。
「计划」是「无情」的,因为它会「无情」地增加「高效」的时间段。它可以让你很好地专注于一项「大工程」。然而,周围的所有「小事」似乎都只能以「蜗牛般」的速度推进。这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可能非常痛苦,但是,经过多年对「细枝末节」的「忽视」,我已经戒掉了这种「完美主义」的心态(参见:理性拖延)。
然而,在「尊重他人」这件事上,要改掉「追求完美」的毛病还是很难。最近,哪怕是用「渐进式阅读」,我也很难把回复邮件的时间控制在计划的 20-30 分钟内。这不可避免地让我的邮件处理变得有些「混乱」。我经常无法回复那些「好点子」。我总是会花很多时间处理那些和我当前项目密切相关的邮件。我会专门安排「创意时间」来做这件事。这样我就能「认真阅读」并「仔细回复」。然而,这类重要的邮件只占了总邮件量的「一小部分」。我再次用「生产力瘫痪」换取「执行力瘫痪」。我保持高效,但我在许多「潜力无限」的探索领域都「举步维艰」。这和「渐进式阅读」没什么不同。不过,当文章在「收藏集」里「积压」时,我可以很容易地「忽略」它们。但当邮件在收件箱里「堆积」,而我又没能及时注意到一些「好点子」时,我总会时不时地感到「懊恼」。在此,我深表歉意。
不完美的日子
在理想情况下,一个好的日程安排应该「严格地」按照计划逐步执行,无需修改,并且在分配的时间内完成。然而,「完美」永远无法实现。每一天都有所不同。即使是作为日程安排一部分的「最微小」的工作细节也会影响执行。思如泉涌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如果灵感不常有,那就更要珍惜。但如果「灵感缺乏」,也可以调整时间分配,把时间用在一些「不那么需要灵感」的任务上。「灵感爆棚」可能会「推迟」睡眠,这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并降低接下来几天的效率。健康方面总会存在一些风险,而且这些风险似乎永远不会「一成不变」。即使是「轻微的」饮食违规也会产生影响。此外还有「其他人」和「他们的需求」。有很多方法可以应对「不完美」,「交换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然后还有一些「格外糟糕」的日子,例如睡眠不好、健康状况不佳、情绪低落等等。如果「疲惫感」来得更快,我建议的补救措施是「加快」日程安排(为稍后出现的「休闲」时段留出更多空间)。
加快日程安排
在「状态不佳」的日子里,当你感觉「疲惫感」来得更快时,可以尝试加快日程安排。你可以只读 30 分钟,而不是 90 分钟。这种方法会「释放」后面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要求较低」,或者「更有活力」。然后,你可以在这些「靠后」的活动中花费更多时间,或者在你「特别喜欢」的活动中花费更多时间。或者,你也可以「早点睡觉」。加入一个不太高效的「摸鱼」活动,比如「刷社交媒体」、「看八卦网站」,应该是「最后的选择」。你还是可以做些有意义的事,比如瑜伽、锻炼、冥想等等。你最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
交换活动
通过「拖放」操作可以轻松「交换」时间段,而无需改变分配给各项活动的总时间。在出现「临时受挫」的情况下,这样的操作会有所帮助,例如:
-
生物钟不匹配:即使是「最完美」的日程安排也可能被「生物钟紊乱」打乱。「微调」日程安排顺序可以解决问题,例如,把一个比较「费劲」的任务挪到一个「不太需要动脑子」的时间段。
-
稳态疲劳:长时间学习或者高强度创作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些「不太重要」但「比较有趣」的任务「提前」做。
-
健康问题,例如「胃疼」的时候可能需要「躺在沙发上缓缓」,这时候也可以「打个电话」或者做点别的「可以躺着干的事儿」。
当然,这些只是「微小」和「暂时」的挫折,即使在「最规律」的生活方式中也「无法避免」。当遇到健康状况不佳或情绪低落的「糟糕日子」时,问题就更大了。即便如此,「计划」也能帮上一些忙。你可能会想「今天我怕是什么也干不成了,我就是没状态」。但看一眼你的日程安排可能会发现,你仍然可以和你那个「不太给力」的自我「协商」出一个当下「可以接受」的时间段。没准儿这个时间段就能让你「回过神来」。「完成一点任务」能让人「更有动力」。对于那些想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了「计划」,你就永远不会「无事可做」或者「浪费时间」。
智能手机
在「如何解决任何问题?」中,我的结论是,「分心」和「多任务处理」可能是「重大问题」很少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思维跳跃」就能认识到苯分子是环状的。「原子链」和「原子环」之间的区别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大脑来说,要「跳出思维定势」往往「极其困难」。对凯库勒来说,睡眠为他的「突破」埋下了「种子」。现在想象一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正坐下来吃早饭,脑子里冒出一个「绝妙的点子」,结果却被朋友打来的「八卦」电话打断。幸运的是,在 1865 年,还没有电话。
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但它们永远不应该成为「创意工作」的「干扰器」。「计划」能让你学会「珍惜」每一分钟,也能让别人知道你很「珍视」自己的时间。在你坚持关机几个月后,是不是你的手机就再也不会在你的「创作时间」响起了呢?你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知道这时候「不该」给你打电话。
紧急情况
「紧急情况」和「干扰」很难避免。如果你没听我的劝把手机关了,或者,你是「骨灰级高手」,你只是需要上个厕所,那你就得在日程里加一项「额外的活动」。如果只是一天中早了 5 分钟,你可以轻松地插入一个新时间段,剩下的时间段会「相应地」被压缩。你可能只会「损失」你「最重要」的活动「几秒钟」的时间。但如果你在快到晚上的时候插入一个「紧急」时间段,那「压缩」起来可能就比较「肉疼」了,你可能会「损失」一两个较短的活动时间段。如果要在较长的活动期间插入,你就需要用「拆分」选项把活动分成几个「小段」。
如果你设置了太多不能压缩的「固定」时间段 (R),那即使是「小小」的紧急情况也可能「严重」打乱你的日程安排。如果你在「固定」时间段 (F) 之前不久插入紧急情况,那「压缩」可能会非常「严重」,你可能会「失去」一个时间段(或者需要把它移到「固定活动」之后)。所有这些「小麻烦」都有一个绝妙的「副作用」:你会逐渐养成避免「紧急情况」的习惯。你会开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紧急情况可能会「破坏」日程安排。一个典型的让人放弃「计划」的原因是在早上的时间段花费太多时间,或者插入了太多「紧急」时间段。结果,后半天的计划就永远「执行不下去」了。这就和做「计划」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如果你经常这样,那很遗憾,「计划」不适合你。在计划能「完美」满足你的需求并弥补你的「弱点」之前,还是需要一些「自律」的。一开始就把时间段设置得「长一点」、「宽松一点」是明智的做法。
早上很容易会有这样的「错觉」:「我今天有很多时间可以工作」。到了晚上也很容易发现:「一整天都过去了,我却没做什么事」。
上厕所
如果你把上厕所的时间都记到日程里,你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追求效率」的「极端案例」,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完美」反而会导致「无意义」的「优化」。有些「极端」的「强迫症」记录者,他们几十年里每次上厕所的时间都会记录下来。他们的统计数据里还有各种「生动」的描述。
如果你上厕所的时候有什么「固定流程」,那你确实应该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来做这些事。但是在「计划」里,即使是「计划外」的「紧急」上厕所时间段,实际上也可能有它的意义。在「计划」里插入一个时间段大概需要 4 秒钟,用一项新活动把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拆分」则大概需要 11 秒钟。如果你想要「极高」的效率,你还必须进行「极其精确」的计算。要计划未来,你需要了解你的「过去」。「计划」最「宝贵」的功能之一是它的「统计」功能,它可以让你按月或者按年比较你的「付出」。
我会记录下所有我写这类文章的时间,这能帮助我了解我一年大概能写多少东西,以及这些「付出」会带来什么「结果」。如果我有一个 40 分钟的写作时间段,中间去上了 7 分钟厕所,那最终我就只写了 33 分钟。这可能会导致 21% 的「误差」,按照我的标准,这个「误差」相当大了。算一下你就会发现,你上厕所的时间实际上可能比你慢跑或者游泳的时间还要多。这只能说明你没有「认真」对待这些锻炼。
而且,日程安排的「优化」是基于「延迟」的,这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计划的活动,而且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自由度」让你在「良好」的心态下执行日程安排。「计划」是为了让你更「从容」,而不是为了给你「增加压力」。像上厕所这样的「小插曲」,应该在设置各个活动时长的时候留出「余量」。如果我不留出这点余量,我可能就经常被迫「跳过」回复邮件,因为锻炼前时间不够了。
最后,「别忘了」,厕所可能是纸质书的最后「避风港」。仅仅利用上厕所的时间,你一年就能轻松读完好几本书。这也应该算作「有效产出」。即使是「效率狂人」也应该「放松」。上厕所的时候可「急不得」。
睡过头
在「创意型」的生活方式里,没有「睡过头」这一说。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必须「自然」睡眠,也就是说,不能「预设」起床时间,也不能被闹钟「打断」。你可以目标定在每天早上 8:00 起床,但「自然」睡眠很少会在你想要的那个时间「结束」。我记录过一些人,他们有一种「神奇」的本事,每天醒来的时间「误差」只有 2-4 分钟。然而,这些人都是一些生活习惯极其「规律」的老年人。「爆发性」的创造力和「规律」的睡眠是「死对头」。如果你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那「晚睡」或者「睡得少一点」都很正常。我毫不怀疑,「创意」是导致「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流行的原因之一。「计划」能让你轻松应对睡眠「不规律」的情况。如果你醒晚了,你只需要「相应地」调整你的日程安排。你不是「睡过头」,你只是「多睡了一会儿」,设置一个新的开始时间,日程安排会「相应地」调整。如果出现生物钟紊乱,根据经验,你也可以调整日程安排的长度(例如,在「状态特别好」的一天提前多安排几分钟,或者在晚上「特别困」的时候缩短日程安排)。
时间锚
「计划」里「固定活动」的概念可以用来安排必须在特定时间进行的约会和其他事项。「固定活动」通常不太受欢迎。没有「打扰」、「义务」、「约会」和「截止日期」,生活才能过得最「舒心」、最「高效」。然而,即使是在「无干扰」的「完美」生活中,也仍然需要一些「固定活动」。一些「固定活动」可以起到「时间锚」的作用,确保你「天马行空」的创意不会干扰你的生物钟。
「时间锚」能确保你在「合适」的时间完成特定的活动。即使你觉得自己「灵感爆棚」,以「牺牲」睡眠或者「打乱」生物钟为代价继续工作也「不明智」。打断创意工作的最好办法是记录下当前的进度,然后「休息一下」。为了睡觉而暂时放下的灵感,之后会「加倍奉还」。
「时间锚」可以「锚定」日程安排中那些对维持生物钟「至关重要」的部分。例如:锻炼时间、午睡时间、有助于睡眠的「睡前习惯」等等。当然,最重要的「锚」是睡觉时间。在「计划」中,睡觉时间始终是由「最佳」的清醒时长决定的,你只需要几周时间就能通过实验轻松确定这个时长(例如使用 SleepChart)。「最佳清醒时长」对于睡眠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清醒的时间「太短」,你可能会「失眠」;如果清醒的时间「太长」,你可能会患上「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或者「睡眠不足」。
如果你起晚了(或者早了),你可以在「计划」中移动所有的「时间锚」,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起床晚了」可以用「按剩余时间比例移动」来处理,这样对于「越往后」的「时间锚」,移动的幅度就「越小」。这样就能让你的整个日程安排「慢慢」恢复到你的「最佳」生物钟状态。当然,睡得久一点,「牺牲」最大的还是早上的时间段。如果你起早了,如果「偶尔」早起能让你的生物钟更「稳定」,那「全部均等移动」可能「更好」。
「计划」是「监狱」
我钦佩的许多「大神」,比如大卫·多伊奇、汤姆·杜里,还有纳西姆·塔勒布都说他们不喜欢「死板」的日程安排,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像是被「时间线」「束缚」住了。他们擅长「凭直觉」安排自己的一天。「计划」和「直觉」之间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查尔斯·达尔文到底是遵循日程表,还是他的日程表只是反映了他的「自然需求」呢(参见:达尔文的一天)?
我们都「受制于」更强大的力量,比如冬季、黑夜,或者生物钟。我们需要为睡眠、吃饭和锻炼「挤」出时间。「不合理」的时间安排会对效率和健康产生「巨大」影响。我在一天中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状态」,可以相应地调整日程安排。为了让我在处理一些「小事情」(比如修椅子或者修路由器)的时候更「雷厉风行」一点,我会把这些任务安排在锻炼时间之前,因为那个时候我总是「摩拳擦掌」,而且「急匆匆」的。这能帮助我「搞定」这些事情,同时又不会影响我早上的「创作状态」。类似的,我也会「卡着点儿」吃饭。我会尽可能地提高回邮件的速度,并利用好「良性压力」。我会在睡觉前让自己尽可能地「困」,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束缚」!我的「秘诀」就是尽量不受那些我可以消除的因素的干扰(比如电话)。然而,有一些因素是我们「刻在基因里」的:睡眠、吃饭、锻炼,以及最重要的,「自然创造力周期」。这些因素最好还是「尊重」一下。
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见人」。我喜欢把会议改成「边走边聊」的「头脑风暴」,并且安排在「合适」的生物钟时段。至于「截止日期」,我更喜欢用「差不多就行」的标准来完成所有项目。「完美主义」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坏习惯」。到了 2022 年,我发现,比起那些「随性而为」的生活,「计划」反而更接近「自由」(参见: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
通往「开悟」的「计划」
社会中「不快乐」的主要根源在于个人自由受到的限制。小时候,这些限制主要来自父母和义务教育。成年后,「现代生活方式」和从小养成的「自我约束」成了「罪魁祸首」。这种「全球性」的「不快乐」会导致「奖励剥夺」,进而引发抑郁、成瘾,甚至自杀。安德鲁·休伯曼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概括了「奖励剥夺」的问题:「所谓成瘾,就是让你快乐的事情越来越少」。这个公式也适用于「抗压能力」,也就是防止抑郁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休伯曼小心翼翼地给他这个有「实锤」的说法补充了「对称」的一面,他说:「相反的就是‘开悟’,也就是让你快乐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意味着「计划」可能是我个人「开悟」之路上的「重要一环」(但不一定容易复制)。日程安排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愉快的」,但前提是要「天时地利」,时间要「合适」,时长也要「合适」。只有那种基于热爱的「野路子」式的创作,才有可能让人一整天都「忘我」地工作,而「不需要计划」。然而,解决所有问题的过程都会遇到障碍、停滞期和失败。把各种「小而美」的「生产快乐」组合起来,就能很好地「对冲」掉那些「不太成功」时期的负面情绪。在我自己的日程安排里,有几个「完全不同」的「创意领域」,它们之间「相互支持,但又不同时进行」。一个领域的「失败」可以很容易地被另一个领域的「成功」所「弥补」。如果我突然冒出一个重要的想法,我甚至会「调换」创意时间段,这是为了「最大化」创意产出。几天后,同样的时间段可能会「灵感枯竭」,那时候可以再把时间段「调换」回来。
我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一点是,这种做法能够让人不断「重新认识」到每项活动的价值。这是通过「再适应」来实现的。如果我「随心所欲」,只专注于一个主题,我可能会逐渐「忘记」那些我每天都在忽视的事情的乐趣。「计划」可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只要不锻炼,就很容易「戒掉」锻炼的乐趣,失去所有让锻炼变得有趣的「身体适应性」。写作、编程、回邮件、每晚的「睡前流程」,甚至是「定时进餐」的习惯,都是一样的道理。
「计划」的起源
大概二十年前,「计划」功能刚出现在 SuperMemo 里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和软件本身不太搭的「累赘」选项。相反,我一直是这个功能的「忠实粉丝」。在整个 2017 年,我没有一天「不按计划行事」。这个千禧年,我只有在离开电脑去度假的时候,才会偶尔「不执行计划」。即使那样,我也会凭「肌肉记忆」来执行我的日程,也就是说,我会遵循类似的生物钟规律,只是把「渐进式阅读」换成「读书」等等。早在 SuperMemo 出现之前,我就需要两样东西来提高效率:(1)把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2)更好的记忆力。有了我的第一台电脑,ZX Spectrum,我首先开始琢磨「计划」。我从 1985 年开始编程,那时候我的桌子上甚至都还没有一台电脑。在那个年代,「计划」在计算上还「太难实现」。我试图用算法来「搞定」我「一团糟」的生活。我希望电脑能帮我「理清」这一团糟,希望能从中「榨取」更多价值。ZX Spectrum 的运算速度太慢了,「搞不定」这个。一个好的日程安排需要 2-3 个小时的计算,而我早上几乎连 10 分钟都「挤」不出来。十年后,我终于「开窍」了,明白了想要提高效率,关键在于消除生活中「混乱」的「随机性」。如今,「计划」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按比例分配时间」的工具,原来那种「复杂性」已经不见了。至于 SuperMemo 里的「间隔重复」,它不得不等到我有了第一台带软驱的电脑(360 kB 的软盘)才得以实现。为了「记住」东西,我首先需要在电脑里有一个「非易失性」的存储器。到目前为止,「计划」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存在,但希望这种情况会改变。正如我需要把 SleepChart 和 SuperMemo 集成在一起来寻找睡眠和学习之间的关联一样,我也需要「计划」来分析生物钟对「生产力」的影响。
「计划」的演变
我对「效率」的思考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1976 年(14 岁)- 1980 年(18 岁):我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对体育的兴趣等等。
-
1980-1983 年:由于中学和大学的课业负担、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内驱力」下降,我开始注意到我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
1983 年 7 月:开始朝着「更高效率」的目标迈进,并制定了一套简单的「小规则」,例如「每天学习 30 分钟」,「每天锻炼 10 分钟」等等。
-
1983-1990 年:一步一个脚印地「收紧」关于「效率」的规则,增加学习、锻炼、改善睡眠等方面的「强制性配额」。
-
1991-1993 年:由于工作的压力、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内驱力」下降,我对自己的「效率」越来越不满意。
-
1994 年:开始按照一个固定的全天日程表来工作(例如 8:00 起床,9:00 用 SuperMemo 复习等等)。
-
2000 年:开始在「计划」中使用灵活的日程安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突破」。
-
2000 年至今:基于「计划」的高效状态。
从上面的「历程」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总体结论是,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进步,是「值得的」。这样就能逐渐从一种「靠自律」的生活,转变为一种基于「享受做好事」的「和谐」生活。
进一步阅读
有关记忆、学习、睡眠、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更多文章,请参阅 SuperMemo G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