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Raptitude.com
链接:https://www.raptitude.com/2022/01/everything-must-be-paid-for-twice/
翻译:Deepseek deepthink
学校应该教授的一个财务常识是:我们购买的大多数物品都需要支付两次代价。
首先是初始代价,通常用金钱支付,只为获得心仪之物的所有权——无论是书籍、理财软件、独轮车,还是一捆羽衣甘蓝。
但随后,为了真正使用这件物品,你还必须支付第二次代价。这是获取其价值所需的努力与行动力,其成本往往远超初始代价。
以新小说为例,初始代价可能是二十美元,但第二次代价需要十小时专注阅读。唯有支付第二次代价时,你才能看到初始投资的回报。只付初始代价无异于把钱扔进垃圾桶。
同理:购买理财软件后需要完成设置并养成使用习惯,才能真正改善财务;独轮车要经历初学阶段的摔打才能骑行自如;羽衣甘蓝必须去茎、切碎、蒸煮、咀嚼才能提供营养。
环顾家中,你会发现许多支付了初始代价却未付第二次代价的物品:闲置的会员卡、积灰的书籍、未拆封的游戏、待编织的毛线。
虽无法断言,但在前消费主义社会,人们似乎更少执着于支付初始代价(获取物品),而更注重支付第二次代价——善用已有之物,成为物尽其用之人。就像买来多功能耕犁却从不犁地。
工业化奇迹大幅降低了诸多获取成本(初始代价),却也带来更多消费选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人人都觉得自己钱不够花。当意外之财降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还能买点什么"。
但无论购入多少新奇玩意,我们支付第二次代价(使用健身卡、阅读完整版名著、弹出动听的尤克里里)的时间精力都不会增加——这些物品的回报始终无法兑现。
我认为这正是当代人常感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我们在追逐满足感时不断支付初始代价,却堆积起与之对应的巨额"第二次代价债务"。而任何购买的真正回报——我们购物的初衷——都需付清双重代价才能解锁。
比如花一美元在旧货市场淘到《白鲸记》,但若不愿支付第二次代价:十六小时沉浸阅读19世纪那些关于鲸鱼与捕鲸人的长篇大论,这一美元就等于白白浪费。更何况争夺这十六小时的还有无数其他"债务"——伴随这旧货市场交易产生的初始代价越多,你就越难腾出时间体会亚哈船长的传奇,或进行其他需要主动投入的活动。
这种匮乏感催生了"第二次代价债务"的主要副作用:我们不由自主地沉迷手机应用、流媒体、快餐等低二次代价娱乐——尽管其回报仅比发呆略胜一筹。这类事物之所以诱人,只因它们省力(而我们已因赚钱支付各种初始代价精疲力尽),却会吞噬大量时间,进一步透支支付第二次代价的精力。
我能想到的唯一解法是主动转变模式:停止支付不必要的初始代价,围绕特定第二次代价构建生活方式,最终兑现那些尘封在书架、储物间、硬盘中的承诺。这正是我提出深度年概念的初衷——用整年时间停止获取"实现酷炫事物的新途径",转而认真践行已有选项。
(若想在2022年尝试深度年,欢迎加入Facebook群组。)
支付第二次代价虽看似痛苦,却是能培养出特殊偏好的过程,真正投入时反而会心潮澎湃。这就像探索未知荒野——行进缓慢且障碍重重,但每一步都是新天地,熬过最初的不适后,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当穿越完成,这片新天地便成为你疆域的一部分,你也变得更强韧、更富魅力。
掌握支付第二次代价的诀窍并不难。只需在往常想要放弃的瞬间保持觉察,选择坚持而非转移注意力。
换言之,当遭遇荆棘时,主动踏入而非逃离。面对吉他上别扭的B大调和弦,依然摆好指位,试着在紧绷中寻找放松的可能;读到叙述者以实玛利(《白鲸记》主人公)大谈鲸类插图史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意。正是在这些陌生时刻,丰厚的回报才会显现。